有人认为
“历史,是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
,归胜利者书写,所以正史不可信;相反,坊间传闻、时人笔记、野史记载等等历史资料因为不涉及统治阶层的既得利益,反而能够较为真实的反应历史。
但根据具体的考古发现,历史资料的相互对照,正史依然是被后世公认的参照基准。在正史的基础上,参照具体的历史背景,结合其它文献的支撑,将历史串联,将人物具体,将事件还原才是较为客观的历史研究态度。
从正史出发,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让我们来发掘一下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1、曾国藩追查国库亏空
道光二十八年,时任
“内阁学士”
的曾国藩,奉旨追查国库亏空一案。为了自证清白,38岁的曾国藩脱光衣服,一丝不挂地走进银库,清点库银,这才查清了国库亏空的真相。
曾国藩虽然以平定太平天国运动而闻名于世,但其却是经过殿试,考得
“三甲第四十二名”
的
“同进士出身”
。而且,在组建
“湘军”
之前,曾国藩一直都是担任的文职官员。
《清稗类钞》有载:
“清之朝臣,非翰林不得授以文谥”
,曾国藩虽然对自己“同进士出身”的身份颇为忌讳,但却也让其有资格进入
“翰林院”
,担任
“庶吉士”
并最终获得了文人谥号中的最高等级——
“文正”
。
除此之外,曾国藩身上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经历,那就是他在通过殿试后,便拜到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下。穆彰阿,清朝最不用争议的大奸臣,民族英雄林则徐就曾被其陷害。
2、中国历史上最长寿之人
根据《永泰县志》的记载,福建省永泰县的陈俊,出生于唐朝(公元881年),病逝于元朝(公元1324年),享年443岁。
这个曾经审理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的
“活历史”
,晚年时期无法自食其力,而且其
“子孙无有存者”
,只能靠着
“乡人轮流供养”
。据说,在陈俊的故居有一个水质极佳、温度常年保持37℃的温泉,他之所以能够如此长寿,和其常年泡这口温泉有关。后世将陈俊誉为
“小彭祖”
,并以其为原型演绎出了诸多神怪故事,流传至今。
3、乾隆皇帝的“修书”、“毁书”
一般认为,乾隆皇帝将清朝推向巅峰状态的同时,文化事业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四库全书》的编纂,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工程。
《四库全书》,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几乎详细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整个知识体系,共收录有3400多种图书,共计79000卷,大约8亿字,乃系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但是!对,乾隆皇帝的身上,永远都会存在
“但是”
。
但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稳固皇权,乾隆皇帝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大肆收罗并销毁珍藏于民间的各类书籍,数量浩大,竟达71万余卷。也就是说,乾隆皇帝修成了一部《四库全书》,却毁掉了几乎相当于10部《四库全书》的书籍,这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浩劫。
正如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所言,
“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4、清代皇子、公主到底如何称呼自己的父皇
根据清代留存至今的满汉奏折来看,清朝的皇子、公主们均称呼自己的父皇为
“汗阿玛”
。康熙朝时期,其诸多皇子都有上呈奏折的权力,这些满文奏折翻译过来也都是
“汗阿玛”
的称呼。至于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常听到的
“皇阿玛”
,只不过是晚清时期,清朝皇室被彻底汉化的结果。
5、“一日三餐”的起源
宋朝之前,普通人家根本享受不到
“一日三餐”
的待遇,
“皇室四餐、诸侯三餐、百姓两餐”
才是当时正儿八经的配置。西汉时期,统治阶层甚至于国家层面对每日用餐次数予以规定,王公、诸侯被贬黜、流放以后,皇帝会专门在圣旨中明确
“减一日三餐为两餐”
的惩罚。
宋朝建立以后,社会经济蓬勃发展,酒楼茶肆不再被约束营业地点,夜晚也不再实行宵禁政策,夜市、外卖均最早出现于这一时期。夜生活的蓬勃发展,促使人们又增加了一顿晚餐,而后才逐渐演变成
“一日三餐”
。
宋朝时期繁荣景象
6、南唐后主李煜的“虔诚视佛”
南唐末代国君李煜,做皇帝不及格,却把
“词人”
的身份做到了极致。除此之外,他还精通书法、字画、音律、诗文;甚至还直接影响了封建女性对
“三寸金莲”
的疯狂追逐,
“裹脚”
的习俗从此时开始流行。总之,除了不会当皇帝,他几乎是个全才。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李煜信奉佛法,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至颇废政事。根据正史记载,李煜曾经亲自动手削竹片制作僧人如厕用的厕筹,并用脸颊来检验竹片的光滑程度,以免刮伤僧人。
7、古代对于“正当防卫”的规定
正当防卫,自秦朝时期就被明确允许,汉朝刑律规定:
“伤人及盗,其时杀之,无罪”
;唐朝刑律规定:
“窃及无故入户,笞四十,家主登时杀者,勿论”
。
《大清律例》对于
“正当防卫”
的划定范围更为广泛,包括
“夜无故入人家”、“杀死奸夫”、“父祖被殴”、“罪人拘捕”
,尤其是
“妇人拒奸杀人”
,只要符合
“登时”
,也就是
“当场,立即做出反应”
的要求,都能免于刑罚。
8、徐霞客的旅游经费哪里来的
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几乎一生都在旅行,足迹遍及21个省、市、自治区,可谓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其所著《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甚至被定为了中国旅游日。
只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笔者一样的疑惑,那就是徐霞客不做官、不经商、不卖文、不种田,更没有人接济,他的旅游经费从哪里来?而且,他的身边还始终带有仆人,仆人工资从哪里出?
翻阅史料才明白,原来徐霞客的高祖徐阴是江阴地区的巨富,注意是巨富,和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是至交。行至徐霞客这一辈,徐家虽然已经不复往日辉煌,但其仍然继承了祖上的6000多亩地,每年光收地租就花不完。
9、爱国将领张学良最敬佩的人,是谁
曾经有记者问到张学良,最敬佩的人是谁?
张学良回答道:
“你问我佩服谁,这军人当中啊,我最佩服徐永昌!”
徐永昌,民国时期能够称得上
“军事家”
的大佬,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原大战时期,徐永昌担任晋绥军的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和何应钦、白崇禧、陈诚并称为
“军委会四巨头”
。1945年,徐永昌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政府投降,并在日本的投降书上签字。
就此来看,徐永昌确实具备让张学良佩服的资格。只是,在徐永昌的日记中,对张学良的评价只有四个字——
“思想幼稚”
。
后记
所谓
“以铜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但历史并非铜镜,更非个体,而是有过删减、增加甚至改动以后,呈现在历史文献中的文字。只有真实发生的历史,才能达到
“知兴替”
的教育意义。
野史小说、坊间传闻已经让历史变得面目全非,再加上现今经过艺术加工或者人为加工的影视作品,人们对历史的本来面貌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凭感觉、按想象。所以,用客观、真实、负责的态度来看待历史问题;用最具说服性的证据来证明历史,让每一个人认知真正的历史,是每一个历史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南唐书》、《宋史》、《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