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有吃月饼的习俗,大家知道月饼是怎么做的吗……”9月4日下午4点,西周隔溪张的小朋友们一放学便直奔村文化礼堂,吸引他们的是甜又香的月饼,还有那个教他们做月饼的大哥哥高级面点师郑开元。
尽管有些手忙脚乱,但从掩不住的笑容里,看得出孩子们的激动和快乐。 “相信这香甜的时光会镶进他们的记忆,会在长大后的每一个月圆的日子重复地说起。”西周镇宣传委员王光旭看着小朋友们亲手做的月饼,开心地说。
同时在步行10分钟的儒雅洋村,也有一群快乐的孩子们。他们在新落成的文化礼堂里,手拿刻刀在非遗传承人朱宏苏老师的指导下做根雕竹刻。
“第一节课主要是让他们认识竹文化的起源和西周的竹根雕大师们,有了兴趣,孩子们才会去摸刻刀。”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朱宏苏还带孩子们参观了他的根雕展厅,一尘不染的环境,巧夺天工的根雕作品愉悦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一个个快乐得像小燕子,周末想速速回家的念头这会儿烟消云散。
为提炼竹乡非遗文化,分别在隔溪张村文化礼堂及儒雅洋村文化礼堂打造完成西周镇竹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及简舍知秋竹刻馆,全方位展礼堂特色文化。
“周末艺堂”这四个字本身就具有一种吸引力,有这样的艺术课堂,学生们会到感到一周学习的疲惫都在此一扫而空了,我们会每个周末都来的!”带班老师说。
“这个周末艺堂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可以是村民也可以是游客,只要你愿意,我们的艺堂是敞开的。”王光旭说。这个周末艺堂扎根在村村岙岙的文化礼堂,是制度化长久化的一种模式。有固定的时间,突出活动长效性和获得感。
西周的文化礼堂已完成46家,2016年以来,通过两级点单平台及“村村演”工程,在各文化礼堂开展传统节日、民俗节庆等主题鲜明的“村村演”文化汇演300多场次,组织非遗讲堂、农民学堂、名医进礼堂等系列活动千余次。一次次喜闻乐见的活动装点着村民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灿烂的阳光。不知不觉中带动了文明、进步和谐。
最美象山人许玲爱是文化礼堂的资深老师,4年多来,她义务宣讲200多次,话题涉及婚丧礼俗等,现在好多村民尤其是村干部家里办红白喜事都会前去咨询她。 “许老师最大的魅力是热情,不管多忙多累,她总是不厌其烦,笑容满面地为你解答,可以说靠近她就靠近了快乐!”这是听过她课的村民们一致评价。
文化礼堂最需要就是这样热情洋溢有公德心有责任感的志愿者。邀请专家“把脉会诊”,开展文化礼堂提档升级工作。
围绕儒雅洋片“竹乡非遗”、莲花片“山海风情”、下沈片“红色文化”、城区片“乡贤浓情”等主题,针对线上每个村人文内涵、历史底蕴和村规族训等,确定主题定位,形成特色文化名片。
如以夏叶村文化礼堂为中心,统筹乡贤资源,联合周边相邻8个行政村,首创区域化乡贤阵地夏叶村乡贤参事馆。
张明珠是西周夏叶村人,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会员……他的头衔太多,但一般他都会这样介绍自己: 我是西周夏叶人,是乡贤。 这位西周夏叶村人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村里,村里为他在村文化礼堂布置了笔墨纸砚,一天不写字就浑身难受的张明珠从此常常在村礼堂里泼墨挥毫。一开始村里人都围着看。
“你们跟我一起写啊!”尽管张大师谦虚得就像隔壁的张大伯,但村里人哪敢提笔啊。
“我们的手是拿锄头的,拿不动笔啊!”
“拿拿看,这笔可比锄头轻多了!”
放大胆子拿起笔后,这笔是比锄头轻,可是没锄头好使唤啊!于是张大师放下手中的笔,手把手地握住那些握了一辈子锄头的手,从一写到天,从天写到地…“我现在最得意的不是我张明珠字写得有多少好,是我带了几个握锄头的书法徒弟。”在他的锄头徒弟中进步最显著的便是村主任张银祥,从不敢握笔到现在一日不握笔就难受,张银祥的变化让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他的字从歪歪扭扭到刚劲有力,成为书法班的励志哥!言行举止也变得文化人般斯文有礼。
近年来,被礼堂文化感染的西周人可不在少数。自文化礼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西周镇始终把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抓手,坚持建管用三个维度并重,持续投入,多方联动,狠抓长效,有效放大文化礼堂的利民为民效能,实现阵地功能的倍数效应。
实行县、镇、村三级联动制度,镇农村文化礼堂服务指导中心全面指导各村培育文化礼堂草根文艺队,凡是建有文化礼堂的村,结合村情特色、文化资源等,帮助建立舞蹈队、马灯队、手舞龙非遗表演队、戏迷团、小品文艺队等多样化文艺及宣讲团队167支,参与人数达1000余人。 2018年西周镇被评为省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乡镇,2019年西周镇农村文化礼堂服务指导中心被评为全县最佳文化礼堂服务指导中心。
记者:应红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