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为何汤和却能善终?内中有为人的大智慧

2020-09-06新闻13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七十岁的汤和寿终正寝,他也藉由此成为了明朝初年被册封的二十五位公爵之中少有的善终者。而明太祖朱元璋在听闻他逝世的消息后,更是下诏将其追封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作为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朱元璋自参加红巾军起事到建立明王朝仅仅用了十五年时间,而这其中除去了他的知人善用之外,自然还有杀伐果决的性格原因。而这一点在他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体现的尤为明显。

新朝初立,自然要巩固皇权。于是,在徐达、常遇春进军北方夺取元大都,而后又扫平云南,基本统一之后,洪武十三年(1380年)宰相胡惟庸以“谋不轨”之名被诛杀九族,在中国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也由此结束;而接下来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韩国公李善长被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江夏侯周德兴被杀,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颍国公傅友德被杀,洪武二十八年(1395)宋国公冯胜被杀……“狡兔死,走狗烹”在这一刻显露无疑。

但是此时身为信国公,又在军伍之中极具影响力的汤和,却唯独成为了幸存者。为什么朱元璋不选择诛杀汤和呢?

汤和的大智慧

其实,这就是汤和的过人之处。

1326年,汤和生于安徽凤阳。作为朱元璋的乡党,他比朱元璋年长三岁,少年时便立有奇志,但是坦白讲在元朝末年的动荡不安之中,出身贫农家庭的他们并无晋身之途径,人生也看得到尽头。几个少年,也只能在嬉戏打闹中无聊度日,畅想着自己所谓的梦想。至于汤和,他的梦想便是成为将军。

而随着元朝末年政局的糜烂,濠州的旱灾、蝗灾、瘟疫的接连发生,几位发小也只得分道扬镳,各谋生路。与朱元璋选择前往皇觉寺当和尚不同,汤和则选择了前往了濠州城归附刚刚起义的郭子兴,而在转念之间,汤和也成为了千户。

此时身在皇觉寺的朱元璋,却是处境窘迫,连寺庙里也没有了余粮。就在这样的处境之下,年长的汤和选择修书一封,邀请朱元璋加入红巾军。并不需要太多考虑,当生存需要都得不到满足之下,朱元璋顺理成章的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而也正是如此的因缘际会之下,朱元璋成为了郭子兴的义子 ,还娶了马皇后,备受倚重。

可以说汤和是朱元璋的知遇之人,但是他却并不自傲。在朱元璋攻取和州之时,众人对于同辈的朱元璋并不肯屈从,可年长的汤和却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也正是这样“表率作用”之下,朱元璋才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而在随后,在朱元璋经略天下之中,汤和的功绩虽不如徐达、常遇春等人,但亦是勇敢作战,从不轻易退却。在与张士诚作战时,他驻守之下防御严密,敌莫能窥。至正二十五年,他跟随大军讨伐张士诚,攻下吴江州,功勋卓卓。此后,他又奉诏前往征讨方国珍,并在平定福建之后,多次跟随大军西征北战。

可以说,他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也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而也正是凭借这样的功绩,汤和在军中的威望颇高,也手握大权。

但坦白讲,权利更像是一把双刃刀。在朱元璋从乞丐到实现了成就帝王之位的同时,杀伐之心也是越来越重。这种杀伐之心,甚至可以从1365年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被杀便可见一斑。

而汤和却用了一种别样的方式去选择规避。在《明史》中记载汤和“颇有酒过”,而在喝醉之后,汤和甚至大眼灿灿的说“镇守常州,不如待在屋脊之上”。怨气之重,自然也为朱元璋所怨。甚至在后来,朱元璋大封公爵之时,汤和竟也以各种理由拒绝封他为公爵。

可以说,跟随朱元璋十几年,汤和应该心有怨言才对,但接下来汤和却多次上书,自陈过失。而正是在这种“示弱”之下,朱元璋终于封他为“信国公”,不过此时的朱元璋还做了一件事用来“恶心”汤和——那就是把汤和的过失,都镌刻在赏赐给汤和的丹书铁券之上。

这是试探,也是引子,但对于汤和而言他却仍旧感恩戴德。

最为经典的一幕发生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这一年大明王朝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前有冯胜降服占据东北的元朝太尉纳哈出,而后蓝玉则在捕鱼儿海大胜北元。此时明朝军威正盛,汤和却上书朱元璋,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朱元璋听闻,心下大喜。而在解除汤和的兵权之际,朱元璋却又让汤和前往东南抵御倭寇。可以说这有必然性,毕竟汤和曾平叛福建有经验;也有着试探性,且看汤和对军权的欲望。而在东南沿海,汤和鞠躬尽瘁,修葺了59座新城,顺利完成了任务。

就在回到凤阳老家之后,汤和的“危机”其实并未解决,毕竟李善长刚刚被杀,而汤和的应对方式是,每年上京朝见,同时入朝之时的言论,一语不敢外泄;面对朱元璋赏赐的金银财帛,悉数馈赠乡党、部曲;就连自己的百余小妾也都悉数遣散。

而在1390年,身患急症、不能言语之后他更是恭谨、谨慎。朱元璋将他召至京师后,他虽不能言却仍频频叩首。或许是情之所至,或许是心有戚戚,就在这样的战战兢兢中,汤和成为了明朝初年少有的善终之人。

小结

而究其原因,正如《明史》中所言一样:东瓯乞身归第,以明哲自全,皆卓然非人所能及。面对权利,很少有人能主动轻易放弃,但汤和却做到了。这就是汤和的大智慧。

#明朝#朱元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