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西夏政权的机遇与发展

2020-09-05新闻15

大约公元873年(唐懿宗咸通十四年)时,拓跋思恭占据宥州(今陕西靖边县东),自称刺史。公元874年(僖宗乾符元年),爆发了以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公元880年(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建国号为大齐,年号金统,建立了农民政权。

唐僖宗逃到四川,号召各路地方割据势力联合镇压起义军。

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响应僖宗号召,亲自率领一支数万人的蕃汉联合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长安失陷后,夏、绥、银节度使诸葛爽将军队驻扎在栎阳,起义军将领朱温前去诱降,诸葛爽率部投降。于是在同年四月,僖宗命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留后。拓跋思恭率军参加围攻长安起义军时,与起义军大战于王桥,结果失败,死伤惨重。九月,他的弟拓跋思忠与起义军尚让、朱温战于渭桥,思忠一箭射中桥上铁鹤,起义军惊惧不已,导致纷纷撤退,思忠孤军深入,结果英勇战死。十一月,起义军突袭思恭军于富平,思恭敌不过他,率残众逃回了夏州。

思恭回到夏州后,立即招兵买马,加紧训练军队,并上表僖宗请再次出战。征得同意后,思恭再次出兵与义军作战,思恭亲率八千精锐屡次与起义军激战。

公元883年(中和三年),拓跋思恭奉诏率军随同雁门节度使李克用进攻长安。联军势如破竹,接连击败起义军将领尚让等部,进军渭南,会同李克用的部将杨守宗、河中将白志迁等共同向起义军发起攻击,一天之内获得三次大捷,起义军彻底溃败,因此收复了长安。

拓跋思恭这次对唐政府的救援,是一次改变党项人命运的战略举措。唐僖宗为嘉奖拓跋思恭的“战功”,升任他为夏州节度使,再一次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夏州拓跋氏自称李氏,夏州地区即获得了“定难军”的称号,统辖夏、绥、银、宥四州。至此,雄踞一方的夏州地方政权正式建立,夏州李氏成了名实相符的藩镇。

虽然唐政府借助地方割据势力镇压了农民起义,而地方割据势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和发展。唐灭亡后,接下来五代十国的统治形势基本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状态的继续和发展。夏州李氏偏居西北,采取“保存实力”的策略,尽量避免卷入战争,在此后五十多年(公元907~960年)的时间里,拓跋李氏对统治中原的梁、唐、晋、汉、周各政权,以及盘踞河东(今山西省)的北汉政权,在名义上保持了“臣属”的关系。由于当时战乱频繁,再加上这些政权的基础并不牢固,除后唐对夏州地方政权发动一次失败的用兵外,也就习惯性地承认了李氏享有夏州一切政治上的特权地位。

唐末夏州首任定难军节度使拓跋思恭死后,由于他的儿子均早死,他的孙子彝昌还年幼,于是就由他的弟弟思谏为定难军节度使,从此便开始了拓跋氏世袭节度使的开端。思谏死后,又由思恭孙彝昌继位。公元910年(即后梁政权建立的第四年)彝昌被部将高宗益杀死,接着夏州诸将杀高宗益,推举彝昌的族父番部指挥使李仁福为留后,朱温封李仁福为检校司空、定难军节度使。

公元910年(后梁开平四年),盘踞河东的晋王李存易(后唐庄宗)不满意李仁福投降他的敌人梁太祖(朱温)一方,开始与岐王李茂贞联兵进攻夏州,梁政权看到形势不妙,于是派兵支援,让夏州得以围解。不久李存勖灭后梁,自己称帝,改国号唐,建都洛阳,这就是史称的“后唐”。夏州李仁福派人到洛阳表示愿归顺后唐,后唐为拉拢夏州李氏为自己所用,封李仁福为朔方王。

公元933年,李仁福去世,他的儿子彝超继位。后唐明宗担心李仁福会和契丹联合起来引起边患,也考虑到此时也许正是兼并夏州的好时机,于是决定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发布了将彝超和彰武(治所在延州)节度使安从进对调的命令,并以武力为后盾,派邠州节度使药彦稠率兵五万,前往接收夏州。

彝超一面上书明宗,讲明不愿迁镇的理由,一面动员自己的武装力量,做好保卫夏州的准备。在这补一段夏州城的历史。

夏州又称统万城,据史载公元407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雄踞朔漠。

他于公元413年(凤翔元年)驱役十万各族人民,采用“蒸土筑城”法在朔方水(今红柳河)之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取名“统万城”,有“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寓意。这座城历时7年建成,城基厚25米,城高23.33米,宽11.16米。又据史料记载:“筑城的土都经过蒸熟,筑成后用铁锥刺土法检验其硬度,凡刺进一寸,便杀筑者;凡刺不进去便杀刺者。城坚硬可以磨刀斧。”可见这座城建造的有多么牢不可破。

彝超派他的兄弟阿罗王把守青峡门,自己集结党项诸部加强防备。后唐与李氏的战争爆发后,彝超命诸部落联合起来的兵马大举进攻后唐的粮草补给线,使唐兵的粮草补给陷入瘫痪,同时派出数支骑兵冲击驻守在芦关的唐兵,结果被唐兵击退,唐兵乘胜兵临城下,见城坚不可破,便试图挖地道破城,但是“铲凿不能入”,连城下也根本挖不动。就这样,唐兵围攻夏州有一百多天,依旧无法攻下。

彝超兄弟登上城头向唐军求和说:“我们夏州区域贫瘠,并没有什么珍惜宝物,若有好东西,也是愿意向朝廷贡赋的。如今,我们祖祖辈辈住在这里多年,是不愿意失去的。你们这时候来犯我们这原本就不富裕的城池,实在胜之不武。其实,你们如果不这样对我们,我们愿意臣服,甚至愿意积极响应朝廷,去讨伐对朝廷值得讨伐的地方。”

此时的唐兵因为久攻不下而士气消沉,再加上粮运困难,战士们十分愁苦,听到彝超兄弟求和的话,立即表示愿意如他所说。而后,明宗下令撤军,但撤退时队伍出现混乱,彝超立马令部下追击,唐军丢戈弃甲,争相逃跑。战后,彝超遣使向唐明宗请罪求昭雪,明宗无奈,仍授予彝超检校司徒、定难军节度使,彝超也因此继续称臣纳贡。

经过这一次战役,夏州李氏获得了唐军遗弃下来的大批武器,实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更重要的是,夏州李氏成功粉碎了后唐政府吞并的阴谋,在西北各民族,特别是在党项部落中提高了统治威望,在拓跋部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使拓跋部统治者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此后的中央政权也对夏州李氏不再轻视。

公元935年(后唐清泰二年),李彝超去世,他的弟弟李彝殷(后避宋太祖父弘殷名讳,改殷为兴)继任。公元943年,绥州刺史李彝敏勾结夏州衙内指挥拓跋崇斌密谋袭击夏州城,机密泄露。李彝殷首先逮捕拓跋崇斌,将其处死,然后出兵打击彝敏,彝敏与他的弟弟彝俊等五人逃奔至延州。彝殷上表让李仁裕去绥州,皆因李仁裕在宥州屡立战功,西羌人都佩服他的勇猛,所以李彝殷打算让他镇守绥州。后彝殷又上表奏明彝敏作乱之事,最终下令将彝敏等人捉拿送往夏州,择日给斩了。

公元944年正月,晋出帝兴师讨伐契丹,李彝殷率蕃汉联军四万人,从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北)渡过黄河,协助后晋进攻契丹西境,为后晋牵制契丹。公元946年,后晋被契丹灭掉,太原节度使刘知远称帝,史称后汉。隐帝为了拉拢夏州地方政权,授李彝殷为定难军节度使兼侍中。三月,护国节度使李守贞乘新帝刚立,国家不稳的时机,蓄谋叛乱,派兵扼守潼关,自称秦王。李守贞还派人持蜡书重币至夏州求援,李彝殷答应出兵,并向延州进军,为其声援。隐帝急派枢密使郭威赴河中镇压叛乱,郭威大军连战连捷,叛军很快被击溃。彝殷见势不妙,急忙撤军退回夏州。公元949年,隐帝为了进一步拉拢彝殷为其所用,将静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划归李彝殷管辖。并任命李彝殷为中书令,此时李家辖区增为五州。

公元955年五月,周世宗置永安军于府州,派府州防御使折德椅为节度使。李彝殷心怀不满,便率兵阻道,不许通过。世宗以为,“夏州只产羊、马,日用百货要依仗我们,我们若是断绝供货,他们能怎样!”于是遣使责问彝殷。彝殷感到惶恐不安,被迫撤兵谢罪。

自拓跋思恭被唐政府任命为夏州节度使,正式建立夏州地方政权以来,经过唐至五代十国,前后七十余年。这期间夏州地方政权一面与中央保持好关系,一面又趁藩镇混战之机,通过攀强弃弱,使自身的实力不断得到增强。夏州地方政权在名义上虽臣属于中央政府,但其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享有很多特权,如税收,甚至任免官吏的权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等同于独立的王国。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