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三国“营销大师”刘备是如何竖起自己的“汉”字招牌的?

2020-09-05新闻12

今年摆摊着实火了一阵,不少人想到了当年织席贩履的刘备。刘备在汉末三国乱世中,能百折不挠,游走各方,从织席贩履终成蜀汉帝业,堪称一代传奇。

除了《三国演义》把刘备打造成仁义之君外,正史里对刘备评价也非常高,陈寿评价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那么刘备真的是靠仁义成大事的吗,他究竟是如何竖起自己的“汉”字招牌的?虽然《三国志》的内容简略,远不如《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丰满,但我们还是可以耙梳史料找到一些端倪。

伪托帝胄,反复难养

当下不少人推崇刘备从摆小摊的小贩最后成就帝业,上演了咸鱼翻身的神话。然而根据史料,刘备的出身起点可能并没有那么低。说刘备摆小摊的依据就是“贩履织席”四个字,“贩”的意思就是卖。但卖东西并不一定就是摆小摊卖。刘备家贩履织席大概率是有店面的,甚至是有小工的。他家很可能是个体工商户或者小作坊主。何以见得呢?因为刘备十五岁时,母亲就让他去拜当时的大儒卢植读书了。在那个时代,很难想象一个贫穷的家庭能供得起自己的孩子找到当地的名师读书。有人说,史书上讲了,刘备得到了同学刘德然父亲刘元起的资助。但根据史料的叙述顺序来看,刘备是先上学,后得到刘元起资助的。而且退一步讲,就算刘元起资助刘备上学,《三国志·先主传》里又说刘备年少时“

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这俨然一副二代的生活场景,绝不可能是摆小摊之家能消费得起的。

“摆小摊”来自人们的想当然

刘备虽然家境不差,但其自称是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又纯粹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实际上刘备和汉朝皇室血脉相去甚远。裴松之就说刘备“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

刘备强调自己是汉室帝胄,是为承接东汉法统称帝找依据。然而刘备这支真可谓烂大街。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生育能力很强,光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个。其中有个儿子叫刘贞,元狩六年(前117年)被封为涿县陆城侯。经历了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涿郡的刘姓人数已有数万人。大家看过三国的都知道,出场人物姓刘的成吨计,所以刘姓在当时是烂大街的姓,根本不算啥金字招牌。

因此,刘备在当时既不是社会底层,也不是贵族豪门,算是小康之家。在汉末诸侯争霸中,刘备一开始确实实力较弱,没有固定地盘,只能到处“傍大腿”。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都曾当过刘备的大哥。也就是因为刘备换了不少大哥,时人称其“反复难养”。

告急于吴,借地荆州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击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刘备在大战前南奔投刘表。刘备投奔刘表以后,表明上恭敬有加,实则广收当地豪杰,挖刘表墙角,“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这使得刘表对刘备心存戒心。

刘备在荆州七年,在笼络各方人才上取得了实际成效。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嗣位,随后投降曹操。刘琮左右大批荆州人士归顺刘备。此后刘备遭到曹军追击,一路南逃,在当阳长坂遇到了从江东过来的鲁肃。经鲁肃的建议,刘备屯军樊口(今湖北省鄂州市西部),遣诸葛亮随鲁肃面见孙权。

赤壁之战

诸葛亮走后,刘备天天担心曹军攻来,当看到周瑜的船队过来以后,很是兴奋,亲自去见周瑜。见到周瑜后,刘备问:“现在东吴决定抵抗曹操是明智之举,您带了多少人马?”周瑜回答:“三万人。”刘备说:“可惜太少了。”周瑜说:“足够了,您就看我如何击破曹军吧。”(《江表传》)周瑜虽这么说,但刘备还是很狐疑,就让张飞、关羽领两三千人差池在后,但不归周瑜指挥,作为自己的退路。

历史上刘备一开始对周瑜的能力表示怀疑

此后周瑜在赤壁击败曹军,继而夺取南郡,还很大方地“分南岸地以给备”,但刘备认为给的太少,亲自去京口(今镇江)面见孙权,请求都督荆州。当时周瑜、吕范等人劝阻孙权,但孙权害怕曹操再次南下,为了继续维系孙刘联盟也就同意了。

接着刘备表刘表长子刘琦为荆州刺史,打着刘琦的名义攻打荆南四郡。拿下四郡后,年轻的刘琦莫名其妙就死了。于是刘备部下推举刘备为荆州刺史。由此,漂泊半生的刘备终于有了一块稳定的地盘。

以怨报德,袭取西川

坐稳荆州之后,刘备开始根据既定的战略计划夺取益州。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张松和法正。按照《三国演义》里说法,这两人背叛刘璋投靠刘备的原因是”人心离散,思得明主”。然而真实情况是什么呢?

实际上这二人都是刘璋集团的政治失意者。法正原本是陕西扶风郿县人,建安初年,关中地区出现饥荒,法正就南去益州投靠了刘璋。法正到了刘璋这里混得并不好,“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法正没有被刘璋重用,而且一起侨居益州同郡县的人都议论他品行不端。按理说,同为老乡侨居异地,应该相互帮衬才对,而法正却遭到同郡县乡人的非议。

这绝不是空穴来风,法正的为人在其得势后就暴露出来了。刘备占领益州后,法正得到重用,拜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法正一时“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大权在握。法正当权以后“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由此可见,法正这人品行确实不咋地,睚眦必报,以使当时有人向诸葛亮告状,请求抑制法正的骄横,但诸葛亮知道刘备能得到益州,如今“翻然翱翔”,全靠法正,也就爱莫能助了。

法正张松都是刘璋集团的政治失意者

另一个张松是益州本地人,但和法正一样,张松也是“抱负不遇”。张松这人很聪明,能够过目不忘,但他“放荡不治节操”,一直以来不被重用。刘璋曾派张松的哥哥张肃去晋谒曹操,曹操拜张肃为广汉太守。第二次刘璋派张松去见曹操,曹操啥官爵也没给张松,张松气不打一处来。回到刘璋面前就各种喷曹操,让刘璋和曹操断绝往来。同时建议刘璋请援刘备以拒汉中张鲁,暗地里把益州的地形、府库、兵备、人马等等机要统统捅给了刘备,怂恿刘备取益州。刘璋在那个时代是个没有太多心眼的傻白甜,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正是这二人为刘备取川奠定了基础。民国历史学家蔡东藩就评价这二人:“但张松法正并为璋臣,璋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则去之;必卖主而求荣,殊非人臣之道,松之受诛宜也!法正特幸而脱祸耳,是可为后世之不忠者戒焉。”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万人入川,刘璋带人到涪城(今绵阳)相迎,双方“欢饮百馀日”,开了个超长party。这期间张松、法正以及庞统都建议刘备趁机除掉刘璋。小说里刘备回答:“刘季玉与吾同宗,不忍取之。”(《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而《三国志·先主传》里刘备的回答是:“此大事也,不可仓卒。”《三国志·庞统法正传》里刘备的回答是:“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小说和正史里的意思完全不同。刘备并没有否认要干掉刘璋,只是认为时机尚不成熟。这显示出刘备在政治上比法正、庞统之流要高超许多。刘备刚刚入川,尚未站稳脚跟,此时突然发难击杀刘璋,川人必定不服,且西川各要口必定严加防备,对刘备收取西川大大增加了难度。按照刘备一贯的“仁义”套路,一定是先收买人心,再夺取城池、土地。

聚会结束后,刘璋还送了“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以资送刘备”。(《吴书》)刘备假意带兵北去葭萌关,但并未进攻张鲁,而是“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刘备在葭萌关养兵一年,最终找了一个拙劣的借口攻打刘璋。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征讨东吴,孙权向刘备求救。刘备以回师救孙权为由向刘璋索要大批钱粮兵马,刘璋给了四千兵,物资给了一半。刘备以此为由,激励将士“吾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勤瘁,不遑宁居;今积帑藏之财而吝於赏功,望士大夫为出死力战,其可得乎!”,正式和刘璋反目。而且这会儿,既不急着救孙权,钱财也够用了。可见,其袭取益州是有计划有预谋,绝不是激愤之举。

此后刘备率军南下,诸葛亮、张飞、赵云也朔江而上克白帝、江州等,兵锋直指成都。刘备进兵的消息传到成都,益州从事郑度建议刘璋:

“左将军悬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军无辎重,野谷是资,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橦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擒耳。”(《三国志·庞统法正传》)

其战略思路就是坚壁清野,驱赶人民,烧毁野外的稻谷,以逸待劳,从军事角度讲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刘璋回答:“

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

”所以要说仁义之君,刘璋更副其实。魏晋史家张璠就评价刘璋:“刘璋愚弱而守善言,斯亦宋襄公、徐偃王之徒,未为无道之主也。”当为公允之论。

刘备入川图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兵围成都,刘璋投降,经历了三年多的西川之战,刘备最终夺取了益州。

刘备进入成都以后,“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由此可知,刘备的军士劫掠了城中的百姓,最后把粮食、布帛还给了人家。这还不够,还“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此时的刘备,仁义之不存。幸好赵云及时劝阻,“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云别传》)刘备才作罢。

刘备袭取益州,就是一向以蜀汉为正统的东晋史学家习凿齿都说:“今刘备袭夺璋土,权以济业,负信违情,德义俱愆”。可见,刘备夺取益州在道义上站不住脚。

自封为王,僭越称帝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亲统大军进兵阳平关,曹刘汉中之战爆发。次年夏,曹操撤军北还,刘备占领汉中。其后,刘备集团内包括马超、诸葛亮在内的一百二十人联名上表汉献帝,请求允许刘备进位汉中王:

“昔唐尧至圣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贤而四国作难,高后称制而诸吕窃命,孝昭幼冲而上官逆谋,皆冯世宠,藉履国权,穷凶极乱,社稷几危。非大舜、周公、朱虚、博陆,则不能流放禽讨,安危定倾。伏惟陛下诞姿圣德,统理万邦,而遭厄运不造之艰。

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

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臣等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夙夜惴惴,战栗累息。昔在虞书,敦序九族,周监二代,封建同姓,诗著其义,历载长久。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

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自操破於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奉辞在外,礼命断绝。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兴,限於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今社稷之难,急於陇、蜀。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三国志·先主传》)

表文先引用了周代、汉初大封同姓王平定内乱,安定社稷的例子,阐述了封同姓王的种种好处。因为汉献帝在曹操的控制之下,不可能封刘备为王。所以表文称刘备“奉辞在外,礼命断绝”,援引了东汉河西五郡共推窦融为大元帅的例子,作为刘备可以擅自进位王爵的历史依据。

两汉之际,天下大乱。酒泉、金城、张掖、酒泉、敦煌五郡共推窦融为河西五郡大将军事,据境自保。刘秀称帝后,窦融归顺刘秀,“窦融归汉”也就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刘备集团用窦融的例子用来阐明在“礼命断绝”的特殊情况,众臣共推一人上位具备合理的历史依据。

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

刘备自己也上表汉献帝,大意是自己无意忝居高位,但“群寮见逼,迫臣以义”,才从权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刘备在沔阳设坛祭天,陈兵列众,群臣陪位,正式进位汉中王。

刘备进位汉中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前几个月刚骂过曹操是“恶直丑正,寔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的刘备,居然派遣军谋掾韩冉向曹丕通好。曹丕厌恶刘备的惺惺作态,下令荆州刺史夏侯尚待韩冉来了直接斩杀。韩冉听说曹丕要斩自己,就停留在上庸。后曹丕称帝的消息传到荆州,韩冉回报刘备。随后汉献帝被害的流言盛传蜀中,刘备在川中为献帝大办丧事。

实际上曹魏代汉以后,对刘协相当不错,封刘协为山阳公,食邑一万户,位列各诸侯王之上,同时享受使用天子旌旗,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供奉汉家太庙的待遇。刘协死的比曹丕还迟,直到魏青龙二年(234年)才去世。而刘协子孙袭封了山阳公爵位长达九十余年,山阳公国直到西晋末年才在“五胡乱华”中灭亡。

然而刘备不再需要汉献帝这个政治包袱了。无论汉献帝是死是活,刘备必须树立起汉献帝已死,皇位空悬,天下无主的意识。汉献帝被害的政治谣言也就为其登基称帝扫除了最后一个法理障碍。其后,刘备集团的杜琼、谯周等人开始大造谶纬,引《河图》《洛书》各种牵强附会,来证明刘备合该天命,同时蜀中各地纷纷“报告”出现祥瑞气象。

虽然拍马屁的不少,但总有几个不识趣的。有个叫费诗的就上疏称:

“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犹豫;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三国志·霍王向张杨费传》)

说了大实话,被贬。还有个叫雍茂的官员也劝谏刘备延缓称帝,被刘备杀掉。

说了大实话的费诗遭贬

于此,皇统断绝,有待天命。刘备集团在曹魏代汉后的几个月内迅速完成了称帝的法理和天理准备。公元221年4月,刘备登基称帝,改元章武,继续采用“汉”为国号。终于,织席贩履之徒走上了人生巅峰,曾经的“小商小贩”也竖起了“汉”字招牌!

刘备祭天称帝

刘备在民间是仁义的代表,历史上的刘备虽然打仗败绩众多,但在笼络人心上真可谓“营销大师”。刘备之“仁”实际上是对下属的宽厚,例如和关、张“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论权谋诈力,刘备不输曹操,和真正的仁义相去甚远。

刘备集团鼎盛时期版图

本文无意贬损刘备,但由于历代文人的粉饰,刘备被抹上了“仁义”的标签。即使不拿今天的人道主义标准去衡量古人,就用传统的儒家仁义标准去衡量刘备,其和乱世中的绝大多数枭雄一样,狡诈诡谋,争夺权力,背信弃义,有时甚至还会鱼肉百姓,掠夺人民。小贩刘备终成一代传奇,绝不是仅靠“仁义”二字,没点手段还真竖不起这“汉”字招牌。

#三国两晋南北朝#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