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最会打仗的皇帝”刘秀,从哪里学到一身本领?经历是最好的老师

2020-09-05新闻12

毛主席曾经评价刘秀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会打仗的皇帝。其实战神级的皇帝很多,比如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如果把五代十国这些小王朝都算进去,手指头肯定不够用,为何毛主席独独最推崇光武帝刘秀呢?

刘秀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和实例:

1. 刘秀从地皇三年起兵开始,一直到建武十三年天下统一,整整15年时间,他一直冲锋陷阵在一线;

2. 刘秀一生消灭的对手数量相当庞大,包括赤眉军、刘永、张步、李宪、董宪、秦丰、隗嚣、公孙述、王郎、卢芳等割据势力,以及以铜马军为首的十几支河北农民武装,和以延岑为首的十几支关中格局武装。可以说,刘秀打遍了中国的各个角落;

3. 刘秀消灭的对手,武装数量惊人,光河北农民武装总数不下百万,其它几支武装势力都是几十万级别,也就是说,刘秀累计消灭了至少200万敌人;

4. 刘秀一生经历了数次硬仗,比如昆阳大战、平王郎、三征隗嚣、伐刘永等,都是在极其不利的困境下,实现了经典的大逆转之战。

刘秀

5. 当部将们搞不定的时候,刘秀就会亲自出马,他一到,战局马上就会出现逆转。比如平邓奉叛乱,九员大将,十几万人马被邓奉打残后,刘秀亲征,一个月就逼得邓奉投降。二征隗嚣时,七员大将被阻在陇山寸步难行,刘秀一到马上突破防线,大局已定后,刘秀刚一离开,吴汉又葬送了好局。

6. 有些战斗,刘秀虽没有亲临,他往往能一针见血地告知将领们,此战的关键处在哪里。比如,彭宠反叛,他派刘隆救援,刘隆不按规定驻扎,刘秀接到军报就大怒:这么远距离,两军不能相救,必败无疑。果然不久败讯传来。同样,盖延、吴汉也因不听刘秀的布置,吃过败仗。

总之,刘秀不光能预判战局、远程指挥战斗,他还身体力行,常常替部下擦屁股,也擅长打大仗,打硬仗。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如此评价刘秀:

“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而宋太祖其次也。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测也。”

刘秀

那么,刘秀的这个本领,从哪儿学来的呢?

行军打仗不是刘秀的专业,他本就是一名读书人,起义前根本没有任何军事履历,那么刘秀究竟从哪里学来的军事知识?难道他真的是军事天才?

我们无法判断刘秀的先天禀赋,是否属于军事天才,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很多军事才能绝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实践中学习得来的,甚至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

早年的经历,培养了刘秀宝贵的基本军事素质

刘秀早年的经历很坎坷,他出生在济阳,后又跟随父亲到了南顿,七岁丧父,又虽叔叔到谯县生活了几年。童年的经历让他看多了民间的疾苦,经历了人生的诸多不如意。仁爱大概就是那时候扎根于他的心底。

刘秀

刘秀的战争思想中,始终有一个“仁”字,这是仁爱,让刘秀的军队打到哪里就能在哪里扎根,广受爱戴。仁爱,应该就跟他童年时代的经历有关。

少年时代,大哥刘縯结交江湖游侠,养士聚义,让刘秀有机会深受熏陶,广泛的交游又培养了他出色的情商,并形成了出众的人格魅力。刘秀出巡河北时,随员一百多人,都是他的亲信,很多人是辞了官职追随刘秀。比如邓禹,更始帝刘玄征召他不去,一路追寻找到刘秀。

到刘秀登基前,他的云台二十八将就已经全部到位,也就是说,功臣们都是在刘秀最艰难的岁月里,主动投靠在他身边的。这种人格魅力,世间罕见。刘秀能在两年内从一无所有到登基称帝,靠的就是功臣派们士族集团的支撑。

成年后,他又就读于长安太学,成了一名儒生。期间,他专注于时政,培养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史书说,刘秀的学业是

“略通大义”

,学业虽不算精,但却是一个志向高远,实际能力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他在学习期间,就曾经经商,对他的实践能力提升帮助很大。军事本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刘秀的军事才华,很难说跟这段经历没有关系。

刘秀

仁爱、人格魅力、洞察力、实践能力,刘秀早早具备了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可以说,真龙未出世,天地开日月!

小长安聚之战,血的代价让刘秀领悟了战争的精髓

小长安聚之战,发生在刘秀起兵后一个月,那时候,他们旗开得胜,接连拿下长聚、唐子乡、湖阳和棘阳后,大军剑指南阳郡治所宛城。

一切来得那么顺利,在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刘秀的大哥刘縯,带领几千人的队伍,悄悄向宛城进发。也许他们想,等天大亮的时候,宛城应该在自己的手中了,到那时可以站在城头喝庆功酒了。

灾难来得那么突如其然,大军在毫无防备之下,与埋伏在小长安聚的新朝大军,来了个激情大碰撞。这一战,刘縯领导的舂陵军输得很惨,刘秀和妹妹刘伯姬同骑一匹马,仓皇逃命,沿途碰到二姐及三个外甥女,也无法相救,眼睁睁地看着她们消失在大军的铁蹄之下!

那一战,死于非命的还有刘秀的二哥刘伯,以及数十位本家叔伯兄弟。

小长安聚之战

这就是革命的代价,血淋淋的事实浇醒了刘秀:战争是多么的残酷,麻痹大意的代价就是生命的丧失!

小长安聚之战过后,刘秀变成了“胆小鬼”(

平生见小敌怯

),见到小股的敌人都情不自禁地害怕。而且刘秀的胆小,几乎成了绿林军的笑料,人人皆知。

懂得害怕,其实才是成熟的开始,是成为一名合格战士的必由之路。真正的勇者不是无畏者,而是心存畏惧,又能迎难而上者,小长安之战,让刘秀完成了这个升华。

因为畏惧,他懂得了“慎战”的意义,因为死亡,他深切理解了生命的可贵和仁爱的价值,也因为克服恐惧,让他成了智慧的战士。昆阳大战期间,战友们如此评价刘秀:

“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

可见,刘秀的胆怯只是深入骨髓的谨慎态度,勇才是其本性,慎战是穿在勇士身上的铠甲!

昆阳大战,刘秀完成了军事家的蜕变

昆阳大战

昆阳大战是刘秀的封神之作。新莽大军到来之前,刘秀领了几千人试图在几十公里外的阳关封堵,但看到滚滚而来的大军,刘秀和士兵们毫不犹豫地弃关逃跑了!

又是“胆小鬼”的形象?不,那叫智慧,叫知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值得赞叹,却不值得学习,说是鱼死网破,通常是鱼死了网也不能破,这么做岂非愚蠢?

知止,不等于消极被动地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鸡蛋碰石头不能为,把鸡蛋冻成冰溜,跟石头就有得一拼!刘秀的才华,就是在这个“冷冻术”的探究过程中,得以升华。

新莽大军虽然人数占优,但汉军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是昆阳城坚固,不容易攻破;二、昆阳周边有兄弟部队,可以支援策应;三、假如五十公里外的宛城早一点攻破,围困宛城的汉军主力就可以赶过来,对莽军形成夹击之势。

如果以上三点都能实现,两军完全可以硬碰硬对抗。如果依然解决不了问题,刘秀还有一个险招:以敢死队突袭敌人的中军大营。这个任务,刘秀当然不让。抛开史书中夸大不实的描写,我认为昆阳之战就赢在这四点上。

昆阳大战

总结起来很简单,要想在战前,从杂乱的头绪中看出关键点,要想在惶惶不安的气氛中安下心来思考,要在死亡的威胁中挺身而出,勇于担当,这就需要军事家的才具、气魄与胸襟了。

经此一战,刘秀在思想的锤炼和战术的应用,两方面都得到了历练,从此他从大哥手下的助手,变身运筹帷幄的军事家。

大哥的惨死,让刘秀看清了军事团队依靠的核心力量

刘縯不幸遇难,是刘秀政治成熟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不光指刘秀具备了应付政治斗争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他看清了团队依靠谁才有出路,这个关键性的问题。

绿林军和后来刘秀建立的汉军,有个本质的差别,绿林军是一支以农民军为骨干,以豪门士族阶级为补充的混合武装势力集团,而刘秀的汉军,它的核心团队是豪门士族阶级,比绿林军更纯粹。

刘縯

本质区别在哪里呢?别人没感受,刘秀的感受是痛彻心扉。正是绿林军中的农民武装势力的短视,将默默无闻的刘玄推上了皇帝宝座,而缔造新绿林军的革命元勋刘縯,不光遭到了排挤,还被他们联合害死!

农民阶级与士族阶级,在政治问题上的鸿沟是无法跨越的!这就是刘縯之死的惨痛教训。

所以,当刘秀组建自己的军事团队时,有一个最高标准:士族集团是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必须打造一个纯粹的士族阶级武装力量。

终于理解了刘秀为何要强调队伍的精干,为何在收编农民武装后,又迅速遣散他们,宁可人员短缺也不愿意接纳的原因。

刘秀的这个选择是否正确?最直观的对比,看一下赤眉军和刘玄的下场就一目了然,“混搭”的更始政权入主长安后,迅速腐化变质,“纯种”的赤眉军代替更始政权后,始终过的是“流寇生活”,根本没有政权的影子。毛主席曾经总结说,农民阶级的短视,不能成为政治主导力量,真是一针见血。

刘秀

刘秀是以正确的政治路线,组建了正确的军事团队,这个认知不是凭空产生,其代价就是亲人的血!

结束语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天神”襄助的记载多附会,“位面之子”的说法不可信。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刘秀自童年时代开始,就已经形成了一些可贵的军事素质,超脱于“术”的素质。

投身军旅后,刘秀也和常人一样,经历了胆怯的痛苦,血与火的锤炼,甚至失去亲人的撕心裂肺。失败者不断重复犯错误,智慧者善于提炼精华,让自己不走弯路。正是在这些不寻常的经历中,刘秀迅速成长并成熟,开启了他的传奇人生。

#楚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