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更是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这也就是“紫禁城”的由来。
北京紫禁城是元、明、清三朝的皇宫所在地,这里更是埋藏着许多关于皇宫与北京城的秘密。在过去,人们通过探索紫禁城发现了许多历史遗迹。虽然如此,但是,直到今天学术界仍然未能精准定位出元大都及皇宫的具体位置。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一问题。
自从元朝被灭以后,明朝和清朝就在其宫城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了一些宫殿,使得大半个元皇宫被埋在了明、清宫城之下。也因此,虽然历史文献中有记载元大都的位置,但是,人们却不能准确地确定其位置及范围。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考古学家开始对北京城进行考古勘察。
学者们先是根据现存的历史文献和古代地图考察元大都的范围,然后,将其与现代地图进行比对,最终,确定了元朝都城的大致范围。除此之外,学者们还确定了几处元朝遗迹,比如:北海公园和白塔寺。但是,学术界却一直没有办法确定元皇宫的宫城位置。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意见纷纭。之后,通过归纳与分类,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元宫城位置的说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元皇宫的中轴线和明清皇宫的中轴线是一致的,因为,景山、地安门和钟鼓楼等地方都有翻新和重新修建的痕迹;
第二类,元皇宫的中轴线比明清皇宫的中轴线要稍微往西一点,其位置应当在北海公园的附近;
第三类,由于断虹桥上的栏板和雕刻纹饰与元朝时期流行的花饰十分相似,所以,元皇宫的中轴线应该以断虹桥为中心点,介于北海公园与明清皇宫的中轴线之间。
近日,考古学家们在隆宗门广场的西北侧,发现了一处元朝三叠层地基,经过现代技术的勘测,人们最终确定:这块地基的夯土铺砖层和素土夯筑层来源于元朝。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两处地层:
一,夯土铺砖层,也叫夯土堆积层,由夯土和铺砖层层铺垫而成。夯土采用的是深褐色黏土,土质紧密。经过比对与检测,学者们发现:这一层的布局和纹路跟慈宁宫中出土的夯土夯砖层几乎完全一致,因此,这层堆积层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
二,素土夯筑层,位于整块地基的最底部,高度约为三米。它主要由黄色绵沙土、褐色黏土、黄色细沙土和少量料礓石块组成,其纹理呈波纹状。在这一层中,学者们发现了琉璃瓦、布纹瓦和黑白釉瓷片等元朝遗物,据此,学者们判定这一层的建筑年份为元朝。
那么,考古学家的这一新发现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经历了元、明、清三朝、民国时期和抗战时期后,北京紫禁城出现了多处残缺。为了保护古遗迹的完整,故宫每年都会请人来修复破损的地方。为了更好地保护隆宗门的元朝地基,一些学者正在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协商,设计一个符合故宫风格的保护建筑。
如此一来,考古学家就可以发掘出更多紫禁城的秘密了。
其次,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元朝地基的发现是紫禁城和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有利于人们研究在元、明、清三朝时,北京中轴线和紫禁城的位置变迁。
最后,直到目前为止,这块地基是人们发现的唯一一块元朝地基。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指导,帮助我们找出更多关于元朝的遗存。
其实,每当发现新遗迹的时候,学术界总会掀起一阵风波和讨论。根据元朝地基的发现,学者们对元朝宫城的位置有了更多的观点。所以,有学者推测:元朝皇宫的中轴线应该位于武英殿和慈宁宫之间。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这是根据遗存的历史文献和新发现推测而来的。当朱棣仍然是燕王的时候,他将燕王府修筑于元朝皇宫之上,所以,元皇宫当时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当朱棣起兵造反,坐上皇位以后,他决定把王府改为西宫,并将都城迁移至京城。之后,为了保留西宫原有的建筑,工匠们便按照南京宫城的规格和设计建造了北京紫禁城。
但是,南京和北京之间存在地理环境的差异,所以,人们在修建北京紫禁城时,将中轴线稍微向东移动了一点。也因此,武英殿和慈宁宫很有可能是在元皇宫和西宫上重新修建的。
其实,古建筑、文物藏品、历史遗存以及在此发生过的人和事,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此外,这一文化的整体性还让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宿。所以,不管紫禁城的建筑有怎样的发展历史,它都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经过长时间沉淀的悠久文化。
现今,紫禁城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使得人们对紫禁城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有了深化,更使人们看到了它的魅力懂得了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