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举办的“市民开放日”来源/院方供图(下同)
今天上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举办的“市民开放日”活动中,百余位来自虹口、松江两区的市民、师生代表走入医院的标准化5G发热门诊、放射科、分子诊断实验室、核酸监测点、手术室、心导管室、超声医学科、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等核心医疗区域,感受人工智能、机器人、5G新基建等当下热门技术领域为医院带来的深刻改变,重温这些前沿科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展现的“硬核”力量。这也是市一医院第二届市民健康科普宣传周和医院开放日活动策划推出的颇具“科创感”的“市民开放日”专场活动。
医学影像“设备家族” 发掘人工智能“飒”能量
“人工智能技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充分体现出了它的价值和潜力。”在市一医院放射科开放参观点,放射科医生向参加开放日活动的市民代表介绍,“在疫情期间,人工智能的主要作用为快速筛查肺部感染辅助诊断,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
图说:市民有序参观
在参观者眼前的,是配备了肺部筛查软件、心血管筛查软件、自动化冠脉血管和头颈部血管处理系统的人工智能平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也能通过肺部筛查系统自动化、精确化地评估肺结节,可在大规模的体检应用中检出高危结节,帮助提升肺癌的早期发现与诊断。此外,市一医院放射科还进行了胸部多种疾病人工智能诊断系统的合作开发。在心血管人工智能领域,市一医院放射科自主开发的自动化冠脉血管和头颈部血管处理系统,可在完成扫描后迅速自动重建出高质量的三维、血管平铺图像,并进行精确测量,为需要筛查冠心病的患者提供了便利和高质量的诊断。
“融入人工智能元素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原来也可以这么飒!”来自虹口区的90后参观者小林感叹。据介绍,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对图像的理解能力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利用深度学习对影像内容作检测分类和量化已达到了较高的准确率。同时,市一医院也在逐步建立放射影像、眼底影像、疾病病理等学科的远程智能诊断平台。
长手指+绿盒子 探访智慧手术室里的机器人
在市一医院市民开放日活动的“智慧手术室”参观点,第四代达芬奇Xi机器人与MAZOR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相映成趣——前者“高大威武”,四支修长的手臂上下翻飞,能灵活完成人手难以企及的手术操作;后者看起来只是一只绿莹莹的“小盒子”,但它却能帮助医生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将椎弓根螺钉毫厘不差地快速、精准植入坚硬的脊柱中,这让医生能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之后个体化的手术操作中,大幅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
图说:探访智慧手术室里的机器人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去年在沪上率先完成首例第四代达芬奇Xi机器人手术并成立了机器人手术中心。今年,机器人手术中心“带头复工”,就在不久前,市一医院完成了第100例第四代达芬奇Xi机器人手术。同时,医院骨科还完成了沪上首例MAZOR机器人辅助下脊柱肿瘤切除术。O臂机、术中AR实时导航系统、5G远程会诊平台等高精尖设备也逐一入驻,市一医院正在打造集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5G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智慧化”手术室。
5G发热门诊全程再现“云问诊”“云监护”
“你的体温、心率看起来不错。现在,请把听筒放到肺部,我来听一下呼吸音。”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院区新建的5G标准发热门诊内,医务人员正向市民代表演示5G技术支持下的远程查房。4K高清显示屏上,一位医院留观病房内“患者”的体貌清晰可见,蓝牙耳机里传来了肺部呼吸音,结合屏幕上显示的实时体温、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医生很快完成了一次远程查房。
自今年3月5G标准发热门诊运行以来,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5G赋能发热门诊,助力医生不用穿脱隔离服,就能通过科技感的“耳朵”与“眼睛”,对留观病房内的患者进行“云问诊”与“云监护”“云会诊”,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也有效降低。
全面提升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治理水平,发热门诊是必须守住的一道防线。为了确保发热门诊的常态化运行,同时为医护人员分担一部分压力,搭载5G技术的各类医护机器人,已在市一医院的这个发热门诊悄然上岗,除了远程会诊、查房机器人外,5G云端智能运输机器人承担了病房内送药、送餐等工作,清洁机器人能按照规划的路线定时对病房进行清洁、消毒。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冯运告诉记者,结合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立足于健康医学科普和医疗项目体验,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等项目,全方位展现医院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基建等领域的探索应用成果,同时也让患者感受到有深度、有温度更有科技感的医学人文氛围。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