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难得的优秀帝王,他开创了贞观之治,还被称为"天可汗"。但是,为何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却用"虚伪"一词,来评价他呢?
唐太宗
唐太宗的政绩,十分卓然。他任用人才,不问出身,文臣上他重用了一批如:房玄龄、杜如晦、杨师道、褚遂良等中正之臣;武将上他也任用如:李勣、李靖等一批又能力的将领。政治上,还改革科举制,选拔了一批出身寒门的能臣,给以后的中国政坛官员的选拔,都增加了很大的可能性。
另外,在李世民当政期间,他还完善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延续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增设政事堂,以便合议问政;同时,还在推行郡县制的基础上,将全国分为十个监区(道),更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上的控制。同时,李世民身为帝王,还虚心纳谏,他和魏征的君臣之事,一直都是美谈。如此来看,唐太宗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出色的帝王,可是为何欧阳修,却用"虚荣""沽名钓誉"这样的词来形容他呢?
唐太宗被欧阳修评价为"虚荣"背景
这和李世民的一个典故有关,白居易有一句诗写到:怨女三千出后宫,四百死囚来归狱。写的是李世民当在继位之初,社会民生凋敝,经济萧条,国库也不充足。为了省钱,李世民接受了大臣李百药的建议,将3000名宫女放出宫中嫁人,这就是"怨女三千出后宫"的典故。
另一件事,则是因为当时,每年的最后一个月,国家的囚犯都会被统一集中到大理寺。在皇帝巡视大理寺的时候,议案有人喊冤,皇帝就会责令将此人的案子重新审理一遍。公元633年,李世民依例照样来到大理寺巡视,只是,这一年却并未有一人喊冤,都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还对审判十分的服气,如此一来,让李世民大为感动。
李世民感动之余,下令让这四百多个杀人囚犯全部回乡一年,在一年后,自己自觉回来接受处罚。这是太匪夷所思的事情,说是放虎归山也不为过。可是,一年后,原本归乡的囚犯都自觉回来了,一人也没少。李世民高兴之余也十分感动,当场赦免了这四百个人。这就是著名的"四百囚徒归狱案"。
可是,放宫女出宫,虽然有国库空虚的原因,但是也能看出李世民身为帝王的仁心。而放囚犯出监狱,后来全部囚犯回来,也是当时大唐在李世民的治下,百姓觉悟高的表现。这两件事,不管是那件,都是李世民善于治国的表现,都可以看出他的执政能力厉害。为何欧阳修却说他虚伪呢?
欧阳修评价李世民虚伪的原因
欧阳修评价李世民所作所为的态度,最初见于欧阳修所做的《纵囚论》。而这篇文章,欧阳修之所以评价李世民"沽名钓誉"或者是"虚伪",是因为欧阳修也曾官居高位,他的态度是站在一个政治家的立场形成的。
因为,欧阳修认为人与人之间讲求信任没有错,但是信任应该给予的是君子,君子坦荡荡。而入了监牢的人,不管当时的社会有多清明,在当时都是小人、坏人。而视死如归之所以难能可贵,是因为哪怕是品行高洁的人也很难做到,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更何况囚犯这样的小人?
唐太宗释放囚犯归乡,并与之约定按时归乡,这是很难的事情。但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情,小人却做到了?这其中难到没有什么暧昧之处吗?和囚犯讲人情,试图用人情、感化来感动他们,这本来就是一个不近人情的事情,因为人心是最难把控的事情。因为,这是在置其他百姓于危险的境地。
正因为这样的不合理,所以欧阳修才认为唐太宗此事,是从唐太宗到囚犯上下互相猜测的结果。因为,双方谁都不能确定事情真正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囚犯不知道唐太宗会在他们按时回归时释放他们,唐太宗也不知道囚犯会按时返回。这完全是上下互相窥测对方的内心想法,才形成了这种事情,不然历史上哪里有其他皇帝这么做呢?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做这件事的时间是公元633年,距离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只不过过去了七年而已,并且在这七年之间,李世民实行感化政策也已经六年了,在此之前,从未有这样的现象,仅仅一天的交流,穷凶极恶的囚徒就会被感化吗?实在不让人理解,随意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这件事的真正形成原因。
因为,一个国家的法度是智力国家的根本制度,不是儿戏,如果释放一次匪徒,就会给人错觉,犯罪也没关系,还有回还的余地。周而复始,国家的百姓谁还会遵守法度呢?杀人犯都会获得赦免,这样的信号,从古至今都不是一个好的信号,更不可能作为一个国家的常法。
唐太宗所做的两件事综述
放宫女出宫,的确是唐太宗的有德之举,即便是千年后的今天,这件事我们也该给予认可。可是放杀人囚徒归乡,但看的话,的确容易感动于唐太宗的治下是多么的清平,他的治国能力是如何的厉害。可是,刚刚篡位的他,在当时最重要的事,是证明自己的能力,而能力的证明,没有什么比让囚徒迷途知返,全国上下海晏河清更好的证据了。所以,此事是个政治秀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欧阳修评价唐太宗"虚伪""沽名钓誉",完全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