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相信多数人对“都护府”的了解,都始于王维这首《使至塞上》。
真实历史中,在民族地区设“都护”却是始于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7年)。
王可伟 油画——霍去病征服河西
之后又经历数百年,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空前强盛的唐帝国手中。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平定高昌,设都护府。自此“都护府”便与唐帝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盛世,抚慰诸藩,辑宁外寇;乱世,势微力衰,渐遭废置。
王可伟 油画——大唐皇帝会见外国使臣
唐代六大都护府
贞观年间,唐军相继平定周边敌对势力,唐之声威、文教远播四海,周边各族纷纷内附。
为管辖广袤的疆土和各族百姓,唐帝国开始设置都护府统辖周边民族地区,并逐渐遍及东南西北四大方向。
那么唐代究竟设有多少个“都护府”?
唐代版图(663年)
《新唐书·地理志》中,共有11个都护府名称的记载,分别是:
陇右道: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濛池都护府、昆陵都护府
关内道:单于大都护府、安北大都护府、镇北大都护府
河北道:安东上都护府
岭南道:安南中都护府、峰州都护府
剑南道:保宁都护府
北庭故城,位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城北约12公里处
后世查证,镇北都护府即安北都护府,峰州都护府乃峰州都督府误称。
保宁都护府记载较少,而濛池、昆陵都隶属安西大都护府(后归北庭大都护府管辖)。
因而提及都护府,多数人只记得安西、北庭、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六个,即所谓“六大都护府”。
交河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唐代安西都护府最早便设于此
虽然我们在习惯上称“安西”等为六大都护府,但实际上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主要是级别差距(职责相同)。
如安西、北庭、安北和单于属于“大都护府”,长官为从二品大都护。而安东为“上都护府”,长官为正三品上都护,同职其他官员也较大都护府低一级。
至于“中都护府”的官员设置、品阶等则缺乏相应的记载。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敦煌莫高窟第156窟
随唐盛而兴
贞观四年(630年),唐平定东突厥,消除北方威胁,将漠南地区纳入版图。
贞观九年(635年),唐又击败了扰乱河西的吐谷浑部,在西北各部族树立了威信。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军在侯君集率领下跋涉数千里,平定与西突厥勾结的高昌,于其故地设西州。
同年,唐正式于西州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统辖内附各族,遏制西突厥势力。唐代的“都护府”正是伴随着唐帝国的强盛,于此处开始的。(安西都护府自658年升格为大都护府,之后名称屡有反复)
自唐平定东突厥后,薛延陀部又逐渐称雄漠北,不仅阻止其它各部内附唐帝国,还频频出兵南下骚扰。
贞观二十年(646年),李勣率兵击败薛延陀。此后,铁勒诸部相继内附,唐于古单于台(今呼和浩特西)设置“燕然都护府”负责管辖。
龙朔元年(661年),燕然都护府北迁至金山(今外蒙境内)改名“瀚海都护府”。总章二年(669年)方改为“安北都护府”。
《贞观长歌》剧照
薛延陀被打败后,唐的北境又出现“闹事者”——车鼻部不仅时时出兵掠夺薛延陀,还拒绝唐中央的征召。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高侃领兵征讨车鼻,并在次年(永徽元年,650年)俘其首领押送长安。
此后,为统辖大漠南北的东突厥各部,唐以“瀚海都护府”统领漠北,又设“单于都护府”(后改称云中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统领漠南。
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大臣泉盖苏文篡权,阻绝唐与百济、靺鞨的联系,并出兵攻打新罗。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应新罗请求出兵高句丽。经多年战争,至总章元年(668年)彻底平定高句丽,并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统辖。
与安北都护府一样,安东都护府的治所也几经迁徙
随着唐帝国的强盛及盛威、文教远播四海,自贞观之后,南方内附的民族也日趋增多。
为安抚和统辖这些民族,唐于调露元年(679年)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治所宋平(今越南河内)。
尽管唐帝国北部、西部已有安西、安北和单于都护府治理,但不安定因素仍然很多。
长安二年(702年),为控制西突厥势力,阻断它与东突厥的合谋。唐帝国于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濛池、昆陵都护府都划归其管辖。
而安西都护府则专治天山以南地区,从此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互为犄角,共统西域。
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以天山为界,共统唐之西域
随唐乱而衰
“都护府”开疆拓土万里,布国威于四方,使唐帝国的大一统局面盛况空前。当然,一切都有赖于强盛的国力支持,中原地区繁荣安定,则周边各族竞相内附。
但当唐帝国耽于内乱、繁荣不再时,以国力为依靠的“都护府”也随之而衰。安史之乱便是那个盛衰的转折点。
天宝十四年(755年),河北三镇(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联合史思明叛唐。远居辽东的安东都护府与留守范阳的叛军攻伐多年,终因外无援军、又为奚族侵扰被迫突围。
上元二年(761年),平卢节度使兼安东都护侯希逸率军民两万余,离开平卢军,南下山东青州,自此安东都护府名存实亡。
更为悲壮的则是西域守军。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调集西北边军平叛,大批安西、北庭守军被调回内地,同时唐还征发西域各国本地军队驰援。
西北兵力被抽调一空,吐蕃人趁虚而入,陆续占领陇右﹑河西诸州,西域守军与内地失去了联系却仍在苦苦坚守。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高耀墓志》曾有广德四年(约766年)的记载,当时的西域守军不知道此前一年唐代宗已改元永泰(765年)。
于阗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曾发现了“建中八年”(约787年)的汉文文书,当时的人们也不知道,内地已是贞元三年(唐德宗784年改元兴元,785年又改元贞元)。
建中二年(781年),当被隔西域十数年的守军与内地再度联系上时,震惊不已的唐德宗搬下厚赏——任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兼伊西、北庭节度使,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其余将士均破格提拔七级。
至于,西域守军苦盼的增援,是无论如何也去不了了。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因内部藩镇割据已是自顾不暇,早已无力顾及西北地区。
大约在公元790年前后,北庭都护府被吐蕃军攻陷。从此,唐之西域仅剩下安西都护府孤军坚守。
关于安西都护府最后陷落的时间,并无确切史料可考。只能依靠推论定为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此时,这支孤军已坚守了半个世纪...
伴唐盛而兴,随唐乱而衰。“都护府”开疆拓土、见证盛世,也为各地带去了深远的影响。即便是在唐灭亡多年后,西域人眼中仍只知有唐,称唐家子,而突厥统治者也以做“唐家子汗”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