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十九世纪的英国诗歌文学,最打动人心的当属短命浪漫诗人济慈的的情诗。
在他所有的情诗中,《夜莺颂》又是最吸引小编的。
只活到26岁就与世长辞的济慈,用一生成就了唯一一段凄美的爱情。
两个人,三年时光,一段爱情,毕生难忘。
让我们走进这部电影来了解英国最浪漫的诗人与他的一生挚爱。
《明亮的星》
1818年的伦敦,23岁的济慈遇见了率真甜美的女孩芬妮。
她沉醉于时尚,为自己量身定制独特的服饰,不懂诗词歌赋,而他才气过人,却一贫如洗,怀才不遇,还要照料重病的弟弟。
两个原本截然不同的灵魂碰撞到一起却擦出了意想不到的爱火。
电影无限接近还原了诗作背后的这段爱情故事。
但放在浮躁的今天,这段爱情或许过于恬静,没有波澜起伏的刺激,激不起一丝涟漪。
影片甜美干净到无可挑剔,在男女主角并不浮夸的演技加持下,展现出这份爱情的原始味道,从唐突,冲动,悸动到热恋,不舍,悲伤,无奈,镜头将一个个美好的细节放大,形成一幅幅古典油画的美感。
芬妮与济慈在相恋后的最初半年里,济慈生活在幸福之中。那时候的他还没有被病魔缠身,常常同芬妮远远地散着步,度过愉快的时光。
这半年成就了芬妮的爱情,也成为了济慈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
《夜莺颂》是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诗人坐在布朗妮家中花园的梅树下,听到夜莺的啼声后,不禁心旷神怡,诗兴勃发,不到三个小时,一气呵成。
济慈患有肺病,这给他的爱情生活笼罩上一层忧郁的阴影。他曾写道:“在我的散步中,我有两件极喜欢思索的事,你(指芬妮)的可爱与我的死的时间。”
电影的颜色如同这首《夜莺颂》,笼罩了一层凄美的颜色。
济慈听着莺歌而置身瑰丽的幻想境界,这种美好就像是芬妮与济慈之间的爱情芬芳。
深夜醉卧花丛,缕缕芳香袭面而来,济慈陶然自乐,心旷神怡,愿就此离别人世。
人都有一死,而夜莺的歌却永世不灭,如同芬妮与济慈之间的爱永不消亡。
梦结束了,重返现实之中。
济慈的病情显示出不良征兆,生活日渐困窘,无论是肉体的生命还是精神的生命,都正处于死亡的边缘。
夜莺,爱情的象征,似乎正在和济慈不可逆转的死亡形成鲜明的对比。
永生的鸟,它不会死去,夜莺是天堂的使者,是使人生归于永恒宁静的天籁之音,它本身也是超越历史和时空的。
影片通过冷暖色调的交替,种种误解,弟弟的死亡,济慈染病独行,室内室外的场景,人物间的距离和视角都恰到好处。
电影主要是从女主角芬妮的角度来讲述这段爱情故事,但显然这个角度的故事呈现还不够精彩,男主角济慈一生跌宕起伏,与芬妮的爱情是灰暗人生中的唯一暖色,影片对人物的主要切入点似乎有绿叶盖住红花的感觉。
如梦似幻的油画感犹如济慈笔下的《夜莺颂》,如坠梦间。
能够打动人心的电影未必是唯美的画面与演员惊人的演技,必然是电影背后那段曾经真实却又有缘无份的爱情故事赋予了电影真正动人心弦的灵魂。
The End
微信公众号:一暖清晨
作者 : 二月霜满
图片:来自网络
新浪微博:@二月霜满
知乎专栏:向往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