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刻边款还可以用尖刀?

2020-09-05新闻19

原标题:刻边款还可以用尖刀?

边款刻制的方法,大约可分三种:一种是切刀刻的,一种是冲刀刻的,另一种是画刻的。

前两种所用的刻刀是平口双刀,后一种是用三面刃的尖刀刻成的。

用切刀法刻边款,是一般篆刻家最乐于使用的方法,刻制时持刀如持毛笔状,将刀口右侧着石,用力下切,如刻「点」,则纯以右边刀尖下压并向左上方略抬而成,自然形为一小三角形。

刻「横划」,则将刀口放平,以右边刀尖下压,并稍向左前方推动,便成为一个弦长钩短的不等边三角形,而弦的部份,往往是平的或略向上扬的,与书法的横划一样。

刻「撇」的时候,与横划相同,但用刀的方向不同,是由右上方着刀下压,向左下方略推即可。

「竖划」的刻法是由笔划开始处入刀下压,如划短则一刀可成,划长则渐向下冲移,至笔划尽处为止。

刻长划多兼用冲刀,尤其是长的直划,常常如此。刻「钩」则除刻直划如上述外,并另起一刀,由直划下端着石,向左前方推动,自然便连成一钩。

刻「捺」多借长「点」为之,由下方向上刻,使长点之虚尖,对准应连接的部份。

如必需刻成一捺时,则由长点之下端,另起一刀,用刀口左面刀尖对准长点尽止处,而向右方压切,则虚尖在右方,而形成捺的形式。

冲刀的刻法,与切刀着力点大致相背,拿刀的方法也不一定与切刀法相同,大多用「推刀」的刻法来刻。

如刻一横,切刀着力在右下角,刀也是从右下角入,但冲刀法则由左边处处入,向右面实处冲刻。

切刀法刻出的笔划宜短,而冲刀法刻出的笔划可长些。切刀法是石不动而刀动,何雪渔、丁敬身便都如此。冲刀法比较雄厚疏落,而切刀法则整饬工稳。

切刀与冲刀之外,有直接用尖刀划刻成字的,刻法与写字相同,但用的刀是三面刃(或四面刃)的尖刀,因为用这种尖刀来刻的边款,大多是草书,刻时腕力要强,方能与写字一样,使转向背,均能刻出。

清代的邓石如、吴让之便是能手。但也有先以莫书写在右侧上,再用冲刀的方法刻出的。

边款在文三桥创制的时候,都是先写后刻,并且用双刀刻成,和刻碑是一样的,后来何雪渔用单刀刻款,一刀一笔,便成了风气,丁敬身效之,更行普遍。一印之侧,往往动辄千百字。真、篆、隶、行各体兼备,陈秋堂又创切刀法,整齐工丽,直与晋唐小楷,并驾齐驱。

邓石如之,草书边款又盛,使各种书体,均在印侧发挥了最大效能,赵之谦又以北碑之字入款,黄牧甫用汉金文刻款,使款字的内容与形式更加充实,刻印者不善刻款,是尚未达到某一种高程度的表现,所以刻款,不但可以显示印人的修养,更可以由印款衡量篆刻家的水准,其重要性由此可知。

刻边款的部位,是刻在印侧,但如果详细来分;如仅刻作者姓名与年月的单款,则需刻于印的左侧,因为上下右三侧,印的时候,常常摸到,容易将边款磨损,刻在左侧,则易于保存原迹。如果是双款,字少可于左侧刻完的,自然是以刻于左侧为准,如果石小,或款中的客气话很多,则必需事先事排,以作者姓名最后能在左侧为准。

如果是长款,更要事先计算字数,计算大小、行数,胸有成竹,然后奏刀,才能将四面均刻了款字,而将作者的姓名于印左侧的最后。如四侧均不够用,则更有将下款刻于印顶的。

也有的篆刻家只署单款,但是却刻于印顶,不刻在印侧,这也是为了保存永久才如此的。

因为印章的印面随时代的变迁而易人,得印者又常常有磨去别人所刻印面,而再刻自己印面的习惯,于是印侧的边款,便随着石章的磨短为人磨去,刻在印顶上则不会因印面的变更而受影响。往往可以保留很长久的年代。

至于印跋,则需刻于印款之后,视其所余留的地位,而定刻字的多少。故印侧空白处多者,往往有长跋,而空白少的,则仅刻少数字寄意而已。

#书法字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