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品格的最重要的标签之一,抑或可视为中华美德的的根基所在。它出自《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曾参之口: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焉。表面意思是说,谨慎地处理父母的丧事,追思缅怀我们的祖辈先贤,民风德行便会愈发淳厚。慎终是要我们谨慎从事,看重生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以人为本,人命关天。追远也不是仅仅是对祖先的寄思,同时还要传承他们的美德,接续他们的事业,为家庭、族群、国家做出贡献。
所以,中国古老相传的节日,大多都有后辈儿孙拜祭先祖的不朽主题。儿孙接踵而来,或认祖,或寻宗,或德业双隆为先祖汇报后代之昌荣,或逢难彷徨而向先祖祈佑求方,自明朝以降,香火经年,百代不绝。如果正值清明、中元二节之时,祭祖园内更是四海同声,盛况尤烈,俨然天下一家。时值庚子年七月十五,由来已久的洪洞县大槐树中元节祭祖大典如期而至,如往期一般吸引来海内外华夏子孙和诸多媒体的目光。
中元节,我们更习惯将其称之为“鬼节”。农历七月之中,一般正值初秋粮食丰收的时刻,民间要以新收获的粮食祭祀先祖,报告丰收的喜悦。又因七月中为人间阴气最盛的时候,鬼门洞开,亡人可以前往人世享受儿孙的香火供奉,传承由此而来。“中元”的称谓来自道教。相传,上元、中元、水元统称为“三元”分别对应道教最早尊奉的三位神仙,天官、地官、水官。又被称为“三官大帝”。三官大帝各自的诞辰又分别对应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
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与天争命,与地争食,缘水而居,所谓天、地、水便是当时人民生产生活的条件本源。而三官大帝这三位神仙对于华夏子孙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对于生活在三晋大地上的山西儿女更是耳熟能详。他们就是曾在这片汾河养育的土地上刀耕火种,开辟纪元,孕育出华夏文明的尧、舜、禹三位帝皇。其中尧为天官,掌管诸天仙神,司人间福祸。舜为地官,掌管三山五岳,在世地仙,主赏善罚恶。水官大禹,掌管四海四渎,天下水系中的仙人。《西游记》里的东海龙王上天庭告状时,自称“水元下界小臣敖广”,就是因为在神话体系中,他是水官大帝大禹的直系下属。
中元节又被称为“地官赦罪节”。意思是说凡人在这一年中觉得身犯罪责。可以向地官大帝舜祈祷,以获取宽恕。那么为什么舜可以评判天下人的功过得失呢?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华美德的各项标尺包括孝、悌、忠、义等等在传说中是由舜身体力行确立的。
《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中刻有《二十四孝图》。第一孝的主人公便是舜。舜为黄帝后裔,姓姚,因目有重瞳,故名为重华,这种眼部特征也在后世被认为是皇帝的特质之一。他的父亲瞽叟顽劣,继母跋扈,偏私舜的弟弟象,三个至亲却几次三番想置舜于死地,但舜依然十分孝顺父母,关爱弟弟。他在历山耕种,制定《七十二候图》。以五天为一候,总结了一年之中,黄河流域天象、地理、气候等规律,用以指导农民的生产生活。他还创立制陶的工艺,为先民的生活提供便利。相传,舜耕作的地方便是洪洞县城西二十公里,万安镇东圈头村南的古历山,山上建有一座千年历史的舜庙。而他制陶的地方便是不远处的姚头村,直至本世纪初,当地村民父老仍有以烧制陶器为业者。
舜的品德和才能传到了当时的部落首领尧帝的耳中,尧便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了舜,想进一步考校舜的才德,所以历山人称舜为爷爷,娥皇、女英为娘娘。在尧的家乡羊獬,人们则称娥皇、女英为姑姑,舜为姑夫。自此两地结成联姻亲眷相互走动,这便形成了每年农历三月三羊獬人接姑姑、住娘娘,四月二十八历山人迎娘娘回婆家的走亲习俗。传承至今,已有四千多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洪洞县的文化名片。后来,尧将帝位禅让给了舜,舜也不负众望,成了一位贤明的君主,和尧一起被儒家尊为君王的万世典范,古人常说,尧天舜日,这便是他们那个时代对盛世的终极期许和想象。
舜在处理与父母、兄弟、妻子、国民中体现出来的品德和创立的人伦制度便是中华民族德行的基石和标杆。所以在道教中,他被尊为地官大帝,是人间功过得失的考核者,也是我们的先祖,我们洪洞人的老乡。
在佛教经典《大藏经》中,也同样将这一天定为祭祀祖先,宣扬孝道的节日,名为盂兰盆节。“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盂兰实际是佛教的节日,“盂兰”为梵文,意为救倒悬、解痛苦。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当时佛陀的弟子中有号称神通第一的目揵连尊者,他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其母死后随业力刹那间就入了饿鬼道,目犍连以神通力发现其去世的母亲在饿鬼道受苦,目揵连孝顺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谁知食物在咽喉中变为火炭,不能食用,痛苦万分。目揵连焦急忧虑,于是去问佛陀应如何救渡。佛陀嘱咐目揵连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备饭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烧香燃灯,将世上最珍贵的食物都放在盂兰盆内,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众僧念咒加持,祈福消灾,使在世人增长福慧,先亡超度。后来目揵连尊者得到佛陀教化,在七月十五日设盆供养及斋僧,合各大德威神之力,使母亲得以脱离饿鬼之苦。
《盂兰盆经》的旨意教喻佛教弟子谨遵孝道,盂兰盆节是佛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西游记》中,唐僧的前世如来二弟子金蝉子就是因为在盂兰盆会上为镇元子端了一杯茶,才有了镇元子请唐僧吃人参果的故事。而佛教之所以能东传至中国,也和一位孝顺的儿子息息相关。
我们都知道,佛教东传至中国是因为东汉明帝夜梦金人而起,汉明帝刘庄梦到一座金人,有大臣说那是西方的佛陀,于是汉明帝便下旨命使者蔡愔去天竺,引来高僧竺法兰、摄摩腾白马驮经到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译出中国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同时,《后汉书》中还有这么一条记载;“十七年正月,当谒原陵,夜梦先帝太后,如平生欢,既寤,悲不能寐”。永平十七年,年近半百的汉明帝刘庄梦见了自己的父亲光武帝刘秀和母亲阴丽华,醒来后悲伤得睡不着觉。史书虽只一笔,但我们可以想象,这当然不是他第一次梦见自己的父母,也许召佛教徒东来传教,是因为听闻佛经中的来世之说,可以让自己的父母来世安稳,还能再见。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鬼神之说,终究龙沉凤杳,飘渺无凭,但数千年以来这些故事中所传承的美德和思想确是最真切悠远的情感和文明。华夏薪火代代不绝中,先祖也为我们留下了最淳朴厚重的精神和物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