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群山东人,各种机缘让他们与浦东相遇,于是,便有了他们与浦东的美丽故事。30年来,这座城市以其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助推他们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梦想;他们的艰辛探索和默默奉献也助推成就了这座城市的传奇。时值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海报新闻上海新闻中心推出“30位在沪山东人看浦东开发开放30年”系列访谈,通过山东人的独特视角展现浦东30年的非凡成就,通过30位在沪山东人平凡而生动的故事展示鲁沪之间说不尽道不完的密切联系。
这些在沪山东人拥有不同经历,来自不同行业。当他们回首与浦东的各种过往,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看他们的故事。
田超:山东枣庄人,1990年来上海读书,先后在同济大学、复旦大学获得工科学士、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南湖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重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昆明市政府市长助理、天津市红桥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局副局长。
1.和上海的缘分
田超:说起我和上海的缘分,我自己总结下来,可以说是三进三出,兜兜转转,最后安家落‘沪’。我第一次进上海是1990年,那年我考入了同济大学。一般来说,我们山东人都有一个“北京情结”,在报考大学时都会优先选择北京,我也不例外,但出于各种机缘巧合,我最后来到了同济大学就读土木工程专业。就读期间,也没有想过要留在上海,就觉得以后上海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偶尔来这儿出差的地方。毕业前夕,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外滩玩,从南京东路外滩看对面的浦东,就看到一片菜地上竖着两根水泥桩子。自此,那两个大柱子就成了我对浦东全部的印象。
之后,我回到济南工作。1997年又返回上海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这是我第二次进上海。这期间就感觉上海无论是硬件设施建设,还是城市管理水平都在慢慢提升。再后来我又去了昆明、北京、天津等城市。但在2010年后,明显感觉到上海在生活环境、城市服务水平等各方面的飞速进步。所以,我就选择了在上海浦东买房,自此对上海、对浦东就多了一份特殊的牵挂。现在,我不仅在这里生活,还在这里工作,真正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份子。
2.浦东吸引自己的地方
田超:首先是浦东浓浓的国际化氛围。这在我家门口就能充分感受到。我住在浦东的那个社区,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各个国家的语言。我家对门连换了四个租客,四个租客来自四个不同的国家。
其次是当地政府的服务意识很强,让老百姓办事感觉很舒服。上海政企之间的沟通成本比较低,企业和政府打交道会感觉很舒服。你平时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但当你有需要的时候,常常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就会出现在合适的位置,为你提供精准的服务。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们曾经要在临港新片区注册一个红色文旅公司,当时因为有很多细节搞不清楚,我作为法人代表就到了办理手续的现场。接待我的工作人员是个年龄不大的姑娘,很有礼貌很亲切,面对我的问题很耐心地解答,同时还将一些她难以当场解答的问题一条条列出来,向我指明咨询路径。最后我们还互通了微信,以便如果我们后续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她。这让初来上海创业的我感觉非常亲切,觉得我和这座城市的距离一下拉近了不少。
还有一个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特别注重“软环境”的提升。2003年-2005年我曾在浦东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时浦东和浦西的差距还是挺明显的。但现在来看黄浦江两岸基本没什么差别。我目前工作的地点是在张江,张江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初还只是上海一个生产咸菜、菱角和酱油的不起眼小镇。但是现在各种生活、商业配套设施都建起来了,再加上前段时间当地政府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整个张江地区看起来就更干净了。譬如我们办公点附近有条创新河,几乎隔三差五就会有人来这里垂钓、露营。如果说张江以前仅仅是一个满足人才工作的地方,那么现在的张江也是一个宜居的所在。这就是科学城的概念。将张江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科学城也从侧面反映出上海具有的国际化视野。作为一个科创工作者和投资者,我看好张江的发展,未来它会是一块宝地,很有希望成为中国的科创中心。
3.对浦东金融环境的评价
田超:上海的金融环境在国内是领先的,个人认为上海真正做到了以市场为中心。上海已经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最齐备的城市之一,集聚股票、债券、期货、货币、票据、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这其中有很多都集中在浦东。这样的成功,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政策顶层设计很棒,起点高、立意深,不拘泥于闭门造车。这也符合上海一贯以来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追求。但上海在注重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不忘与本土思维相结合。
其次,就我们从业者而言,能够感觉得到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还是监管者都是一批专业人士。这让我们受益很多。
第三,上海的金融生态比较健全。我们需要的合作对象、交易对手,在上海都能找到。而且同行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本着共事、谋事、成事的态度,自然而然大家就会形成一个很浓厚的合作氛围。这里就不得不提上海这座城市有一种天然的性格——务实。在这里,人们不轻易给出承诺,但一旦给出了承诺,就意味着当事人一定要将这个承诺履行到底。这对于金融这个凡事都讲规矩的行业,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第四是上海人才多,是一个人才聚集的地方。正如我们的公司虽然注册在浙江,但相比较而言,在上海更容易招得到人才,所以毅然选择在上海办公。
4.一句话感言
田超:这里的科创有高度、金融有精度、服务有温度,我们在沪的山东人身在上海、不忘回报家乡,也很有“风度”!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闫明清 王茜 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