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地球文明在重复轮回?青海白公山,发现15万年前“铁管”

2020-07-19新闻5

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在不到一万年的时间里,人类便从茹毛饮血的“野兽”,变成了文明得体的现代人,农业从落后的刀耕火种,也变成了先进的自动化,随着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出现,文明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在叹服这惊人发展速度的同时,想必许多人曾有过这样一个思考:人类从诞生到发展至今不过几十万年,而这几十万年对于地球来说,不过是一霎那而已,那么在上几个“一霎那”中,地球上是否也诞生过人类这样的智慧生物?而他们又有没有建立文明呢?

对于这个问题好奇的不仅仅是普通人,就连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同样好奇这件事,甚至其中某些人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史前文明肯定存在,地球文明实际上在周而复始的无限轮回。

为什么有人会坚信史前文明的存在呢?其实这跟世界各地许多难以解释的发现,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它们可能就是文明轮回的证明。例如在青海发现的“铁管”。

在青海托素湖东北地带,有一个远看有些像金字塔的标志性山峰,被当地人称为“白公山”。虽然称它为“山”,但是白公山其实一点也不高,满打满算不过200米左右。

在山脚下,三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岩洞排列在一起,非常引人注目。中间的岩洞最大且保存得最为完好,而两侧稍小些的岩洞,不知受到了什么变故,已经被坍塌的碎石几近掩埋。

走近中间岩洞,洞口约2.5米高,外侧和普通岩洞几乎没有区别。走进岩洞,能看到整个洞穴纵深约6米左右,最高的地方约8米多,而大名鼎鼎的“白公山铁管”就在岩洞最深处的岩壁上。

这根“铁管”从洞穴顶部的山体中,直插在下方的岩壁上,暴露在空气中的长度约为40公分,上面是锈迹斑斑几近腐蚀。而它的旁边还有一根稍细的铁管,这跟铁管同样深入岩壁中,不知道其入内几分。

让人感到惊奇的不仅是洞内铁管,洞口处同样有着几十根形态各异,直径在10~40厘米左右的铁管,这些铁管有的一端深入岩石,另一端则直接暴露空气中,而有的则两端都深入岩石,仅留一段很难辨识的管壁在外。

而更让人啧啧惊叹的是,除去洞中和洞口处的铁管,在和托素湖和白公山之间80多米的银滩上面,同样有着许多不同形态的铁管,和洞中与洞口的铁管不同,银滩上的铁管直径普遍偏小,平均在2~4厘米,最小的甚至仅比牙签大一些。

由于白公山所处位置偏远,附近几乎没有大型的聚集区,所以这些铁管一直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

直到1998年左右,一群寻找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的美国科研团队到此,并将铁管的事情向当地进行了反映,这些铁管才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怀疑它们根本就是有心人的恶作剧,但是在对铁管周围环境,以及嵌合度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这个说法便被否定了,因为它们和岩石可以说是完全长在了一起。

以现代的技术来看,制造出铁管是轻而易举的,但是根本无法将铁管和岩石的交界处伪造的如此完美。

更何况,岩洞中环境非常的干燥,在这种环境下铁的锈蚀程度一般都是不大的,而岩洞中的铁管锈蚀程度却很大,这说明它存在的时间肯定极长,所以它们必然不是现代人的恶作剧。

不是现代人,难道是古代人吗?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因为现代人都不能将交界处,处理的如此完美,更别提科技落后的古代人了。

不是现代人也不是古代人,那这些铁管究竟从何而来呢?总不能是凭空出现的吧。为了解开这个疑惑,研究人员随机抽取了一根铁管,拿到了青海省的锡铁山冶炼厂化验室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氧化铁的成分占比30%左右,氧化钙以及二氧化硅的成分占比约60%,还剩下约8%的成分检测不出来。

根据铁管各元素占比情况,再结合了当地的环境,以及铁管所处的环境,科研人员推测它至少已经有15万年了。

而这一推测引申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根据白公山附近考古资料显示,白公山最早的人类活动痕迹,能够追溯到3万年前。

这也就意味着,15万年前白公山附近根本没有人,更何况十万年前的远古人类也根本没有掌握冶金技术,所以这些铁管是谁制造的呢?

正是基于这点,白公山铁管才被许多人推崇为史前文明的“铁证”。而当地更是在白公山立了个石牌子,牌子上赫然写着“德令哈外星人遗址”。

那么白公山铁管究竟和史前文明有关系吗?还是正如当地人所说,是外星人制造的呢?而那无法被鉴定的8%成分,又会是什么呢?

其实,由于时间无法被逆转,所以谁也不知道时间迷雾下究竟笼罩着什么。由此,史前文明的存在,就是一个难以被证伪的事情。

虽然说史前文明的存在难以被证伪,但是白公山铁管,实际上却跟史前文明,没有任何的关系和联系。

为什么会这么说?在对铁管进行更详细的研究之后,科学家们惊讶的发现,铁管内部结构和树的内部结构极为相似,甚至有部分铁管从外观上看,也和树的细枝干很相似。

由此科学家们得到了一个结论:白公山铁管跟史前文明没有关系,与外星文明更是八竿子打不着,它本质上只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地质现象——生物铁质化。

“生物铁质化”,顾名思义就是生物变成铁了。与之相似的变化过程是“硅质化”,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化石”。

如果按照将“硅质化”称为化石的称呼方法,那么“铁质化”的称呼方式则是更加明了的“化铁”。

这些铁管的“化铁”过程其实很简单,由于白公山所处位置环境干燥,树木被埋入地下之后很快的被脱去水分,此时地下的铁元素在还原反应下,慢慢地将整个树木包围。

由于树木外表最先与铁元素接触,所以外表最先开始铁化,而和铁化同时进行的还有腐化。树木内部因为有机物最多且水分最多,所以腐化的速率要远比被铁元素渗透的外表快。当内部完全腐化完之后,中空的“白公山铁管”就诞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铁化”过程极为缓慢,一般至少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初检测时,研究人员会认为铁管存在时间有15万年的原因。

揭开了“白公山铁管”的真实身份,此时就剩下了最后一个问题:那8%的未知元素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很简单,检测铁管时国内技术相对落后,许多不常见的元素,根本不是一个矿场实验室能够检测出来的。所以那8%的未知元素,只是一些机器检测不出来的稀有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笼罩在“白公山铁管”身上的谜团几乎全被揭开了,但是仍然有一个谜,迄今为止都没有合理的解释。

科研人员在对铁管周围的岩石进行勘探时,发现岩石的形成时间大都在几百甚至几千万年前,这远远大于“铁化木”几十万年的形成时间。

如果“铁化木”和岩石是同一时期的产物,那么它们倆的年龄应该差不多。而如果两者相差甚远,那么“铁化木”根本不可能和岩石契合的如此完美。这个情况让许多人疑惑万分。

#科学#铁管#白公山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