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说起秦国商鞅变法,似乎一切荣誉都归于了商鞅一人,是他使得秦国由一个中原诸侯眼中的西北边陲夷狄,一跃成为列国谈之色变的虎狼之国。这固然不错,但请不要忘记,在商鞅变法之前和之后各诸侯国都进行了或大或小的变法改革,为什么只有秦国进行的最彻底,并且改革没有半途而废最终保留下来。
难道这只是商鞅一个人的功劳吗?!那个默默站在他身后却又无比坚定的支持着他的秦孝公,独自承受着国内各方守旧势力巨大的政治压力,他才是那个被人们所忽视的秦国变法真正的幕后英雄。
然而,看着国内宗室贵族的骄横霸道,年轻的嬴渠梁又会有怎样的考虑和举措来一步步加强自己的王权,最终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将带领大家尽力去接近这位伟人深邃的思想,一探究竟。
一、公族强势,君权暗弱。
春秋时期,是我国封建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这一时期,在各个诸侯国内,卿族大夫与国君同宗的公族大夫占据了各个诸侯国的政治舞台。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进入到了战国时期,这一落后的政治制度越来越成为阻碍各国发展的绊脚石。
然而,这项沿袭了数百年的政治制度不会一下子就自动的退出历史舞台,虽然在进入战国后各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改革,但世卿世禄的封建贵族还是得到了相当的保留。而在地处西部边陲一向被中原先进文明视为夷狄的秦国,这种落后的制度就显得更加顽固和强大。
这就是年仅二十一岁的嬴渠梁继位后面对的政治困境。要知道,在他继位前的秦国事实上是处于公族权臣与国君共治的时代,国君的权威暗弱。甚至有先后五位强势的公族庶长对国君进行了废立。怎样才能将强自己的君权,进而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是这位年轻的君主所深深忧虑的问题。
二、牛刀小试,无功而返。
嬴渠梁并非没有抗争过,在他继位后的一年。他就迫不及待的初步推行了一些德举善政,这固然不能算是一次变法改革,至多不过是隔靴搔痒的政策补救。然而,即使是这样,在实际执行过后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
守旧势力的从中作梗,公族卿大夫的势力盘根错节,使得秦孝公的诏令几不能出宫门。看到这一情况,嬴渠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他已经放弃了这种渐进式的改革。他要进行的是一场能让秦国脱胎换骨的浴火淬炼。
三、追思先祖,变法夺权。
放眼现在的秦国,公族势力强大,他们视秦国为自己的禁脔。只图损公肥私以壮大自己家族的个人实力,而丝毫根不将秦国的国家利益放在心上,这样的政治集团只会成为秦国发展的枷锁桎梏。而另一方面,他们的权势树大根深、根基深厚,即使自己身为国君也是奈何他们不得,为了加强自己的威权,也必须把权力从他们手中夺回来。
而如何做到这一切,又不竟让嬴渠梁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先祖,秦国那曾几何时的辉煌。
秦国的历史并非没有过辉煌,其先祖秦穆公可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而辅佐秦穆公治国理政,最后使其能够图强称霸的正是百里奚、蹇叔等贤臣。而百里奚是虞国人、蹇叔是宋国人,他们都不是秦国土著,却都对秦穆公和整个秦国忠心耿耿。正是这些"外国人"成就了穆公的霸业。
对呀!既然秦穆公可以任用他国人才为卿士壮大秦国,我为什么不用向山东六国求取天下英才帮助我加强王权,削弱公族呢?!
四、君权至上,公族势弱。
仿佛是冥冥之中听到了秦孝公的祷告,上天为他带来了能够就此改变整个秦国国运的商鞅。一番对策下来,嬴渠梁知道他终于找到了他所需要的人。而商鞅也无疑搔到了秦孝公的痒痒肉。他在制定秦法增强秦国的国力的同时,也在无时不刻的削弱公族的势力。
首先就是没收了公族宗室的封地采邑,统一作为国有土地,将来授予给立有军功的秦国将士。这不仅是没收了这些秦国贵族的钱袋子,更是要了他们的命根子。此举彻底铲除了这些大小封君在秦国土地上建设自己半独立的小封国,进行封建割据的政治基础。至此之后他们只能是秦国国君的官僚臣属,而不再是一位封建领主。
商鞅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从此以后,不管你是国君的大伯子还是小叔子,如果没有为秦国立下军功,也就不再被承认是宗室。看到这一条后,公族宗室们恨得牙根痒痒,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爵位俸禄也就烟消云散了。
而最可怕的是,依靠军功授爵获得封赏的人无疑会是商鞅变法的最大受益者,用不了几年他们凭借自身的军功爵位就会成为一股朝堂之上极为庞大的政治势力,而这些人即会是国君改革变法最为坚定的支持者,更会是国君用来对付宗室公族最为忠诚的打击者。
至此,曾经在秦国政治舞台上耀武扬威的宗室贵族,在经过秦孝公刻意支持的商鞅变法后日渐式微,最终退出了秦国的政治舞台。
总结:秦国在秦孝公变法前,与齐国、楚国类似,国内的公族宗室势力十分庞大,甚至国君也被其玩弄于股掌之中。但与齐国的无动于衷和楚国的无可奈何相比,秦国国君绝不甘心这种政治生态继续下去。
于是利用外国卿士通过变法改革的方式压制公族势力,并逐渐从公族手中收回权力。从这个角度说,商鞅变法不仅是一剂使秦国走上变法图强的猛药,也是使秦国国君加强王权唯我独尊的不二法宝。至此之后,君强国富的秦国一步步将山东六国纳入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