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镇“跑工具人”创业铿锵故事 诠释一代弄潮人的精彩奉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才过了几个春秋,靠种田地解决温饱的壶镇人似乎就有了一种解脱,这种解脱就象旅行者千里泥淖跋涉以后,忽然发现自己有了立足之地,虽然历尽艰辛,但在疲倦之中还是发出了一声如释重负的长吁!
但略显轻松的壶镇人马上就发现,他们到达的立足地其实还只是万里长征的起点,整个华夏滚动着革改开放的热潮,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离真正的目的地还远着呢。壶镇人震撼了!他们油然产生了一种“落伍”于时代的感觉,已经平静了的心情又高涨起来,理性使他们产生了新的观念、新的抱负和新的希望。认清形势的壶镇人立即重整行装,来不及拍打身上的尘土,又风尘仆仆地跨上了新的征途。
壶镇的春天
于是,整个壶镇出现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跑工具大军”。
这就是当时壶镇人的风貌,一种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
我的家乡就在壶镇,在这个滋润着万物生命的摇篮里,我结识了很多的朋友,这些朋友中有当官的,有企业家,有生意人,但认识更多、接触最深的还是那些长年累月外出走单帮的跑工具人。壶镇跑工具人游历世界,见识广、经验深,他们既是改革开放的传播者,又是新时期的创业者。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时代信息,时刻在影响着我们的这个千年古镇,唤醒着古镇,引导着古镇走向日新月异。自从涌现出大批的跑工具人以后,壶镇每天都有新闻,每天都有行情,每天都有更新。
难怪有人说:不认识壶镇的跑工具人,就等于没认识壶镇;
而不理解壶镇的跑工具人,也就没有真正地理解时代,更不能理解壶镇人的内心世界。
但要真正地认识和理解跑工具人并也不难,因壶镇的跑工具人很多,在镇政府管辖的二百多平方公里内就有几千人是跑工具的,这些人分布在全镇一百三十多个自然村,要找到他们也很容易,因为他们都有标志,这是一种新时代赋予的标志,是代表一部份人先富起来、勤劳致富的标志,也是壶镇人长期以来得以解脱、告别落后的一种标志。这种标志就是出现在壶镇各乡村的那一排排、一幢幢既漂亮又考究的新居。告诉你,如果你到壶镇乡下发现哪幢房子很漂亮,那么这幢房子的主人十有七、八就是跑工具的人了,你就可以大胆地前去作客,不必別扭,也不要怕被下逐客令,因为壶镇的跑工具人大都十分热情好客。这种友好的精神对他们来说是有因果关系的,因为他们长期出门在外,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流离在外的人须要有诚信待人的良好心态,这已经成了他们的一种风格。
执着希望的跑工具人
大部份跑工具的人都很有个性,他们的性格粗犷豪迈,不拘礼节;另一方面他们又精于盘算,崇高利益。他们不需要象以往那样用过多的精力来关心政治,对当今谁升官谁罢官他们都觉得无所谓,他们要靠的是自己的真本领过日子。但有一点他们是有共鸣的,那就是中国如不进行体制改革、如不实行政策开放,他们就没有崭新的洋房别墅、没有鼓起来的钱包、没有火红的日子。
有人曾经问我:壶镇的跑工具人算是哪路货色?
问者持有几分清高、几分自负,对待书写跑工具人的事迹还带有几分的怀疑。于是,我们就一道为跑工具人来构思定想,但无论怎样构思都不成熟。最后,我们发现:看待壶镇跑工具的人不能单个儿去看,要把大都数跑工具人的线头联结在一起,这样就在我们的眼前产生了一幅蓝图,这幅蓝图似乎是这样的画景:春天的阳光普照大地,刚刚露泥的竹笋不顾一切地往上拔,而代表竹笋的正是那些跑工具人,他们最先拥抱太阳,最先接受阳光的福射,在春风细雨的哺育下,成长的竹笋最早成林。结果,最终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改变壶镇增添了几分色彩。
因此,如果有人要谱写壶镇的历史变化,那么,能为跑工具人描上几笔也是顺理成章。
壶镇人———跑工具,这就是当时的历史,也是当时的时髦。但他们究竟是干什么的呢?
其实,“跑工具”这个词就是在现代汉语辞典里也难以找到,这只不过是壶镇人的一种习惯说法。但跑工具人是干什么的?要解释这个问题也不难,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跑工具的,他的名片上是这样写的::缙云壶镇废旧金属经营部———卢晓刚(业务主办)———经营:废旧机用工具、刃具及高速钢、模子钢、不锈钢等有色金属的购销业务。看了这张名片,跑工具人是干什么的,你不就释然了吗!
当时,我曾经对卢晓刚说:你的名片派头太小,现在有的人动不动就打上公司的旗号,自称为总经理,你何不也这样做呢?
二十几岁的卢晓刚其实是个老外跑了,在我面前却是一付憨厚的样子。他说:现在的公司就如乡间路边的茅厕,到处都是。自称经理真的是把自己看贱了!再说干我们这一行的都是往城市的大厂矿里钻,和城市人打交道讲的都是实惠,且不管你是什么经理不经理呢!
我知道他讲的是事实,后悔刚才自己的话真是俗不可耐。又问他这些年跑了些什么地方?他说:上海、北京、西安、重庆、广州,快要大半个中国了。他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如果会写书,他可以写出厚厚的一大本,也许比《徐霞客游记》还要丰富多彩呢。
他还说跑工具其实是一种收破烂的行当,但这又是一种特殊的破烂。因此他们面临的也都是那些特殊的人物,那些都是货真价实的大厂长、大经理、大老板。要说和这些人打交道没有心理压力那是假的,他们都备尝过那种小巫见大巫的难堪局面,随时都提防着被逐岀厂门外。
“钱也不是那么好挣的,跑工具人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决不能前怕狼后怕虎。”卢晓刚说。
凭着这种勇气,壶镇的跑工具人斗志昂扬地闯遍天下,最后成功了。象卢晓刚这样的人,据一九八八年政府部门的统计,全镇就有两千多。
这两千多的跑工具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的结构大多数是乡下的农民,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虽然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有着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庄稼人一边种田,一边利用农闲外出挣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乡下农民的致富风范。而庄稼人敢于进城和那些大厂长、大经理、大老板们面对面谈业务、做生意,这又是壶镇人向世俗挑战的勇气,是中国传统观念的大突破。
多少年来这个群体在不断地自我巩固和发展,他们的脚迹布遍了全国各地。他们在全国宣传的是壶镇、带回的是信息、收获的是利润、创造的是财富。
今天的他们是昨天的缩影
富起来的跑工具人都感到无比得自豪和欣慰,那种喜悦的心情常写在脸上。这时如果有人请他们谈谈体会,他就会毫不掩饰地告诉你:现在是外出挣钱自由,钱来得容易、花得也潇洒,这在改革之前是不敢梦想的!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壶镇人跑工具早在改革之前就有了。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为数不多的几个壶镇人就看准了这个行业,他们以收购和加工废旧的机用锯条和废旧钢锉为主,每年都有几次往大城市跑,所以当时干这一行的人俗称跑锯条。
跑锯条人从工厂里提出废旧工具,通过自己动手加工以后,又送到城市里头的街道小厂被重新利用。那时,在壶镇乡下的巷弄里,就有几个加工锯条和钢锉的小作坊,小作坊小打小敲,在那个谈“资”色变的年代,他们不但成不了气候,甚至还承担着被“围剿”打击的风险。
但他们却以星火燎原之势演绎着壶镇人走问致富的道路。
然而,这条路竟是那样的漫长、那样的曲折、那样的令人深思。
改革开放以后对跑锯条人来说,真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千多的壶镇跑工具人正沿着他们的轨迹浩浩荡荡地发展起来。十几年以后的壶镇,无论你走到那里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工具加工厂,传统的手工劳作已被机械加工所代替,你随处都可以听到机器的轰鸣和铁器的撞击声。在壶镇车站,每天都可以看到一批批的跑工具人登上南来北往的汽车,他们怀着美好的希望、执着的追求,学着歌唱家刘欢的水浒歌调,唱着:“:致富之路天下有,该你走时你就走,风风火火闯九洲”的歌词,随着汽车的马达声,一个个走上了创业致富的征途。
很多人都眼红跑工具人这几年发了财,而跑工具人也似乎掌握了“芝麻,开门”的金钥匙,没几年工夫就象模象样起来。就如我前面所说的朋友卢晓刚,家住白竹的一个小山村,家中的老父老母一辈子和黄土打交道,兄弟俩人只有一间破烂屋。卢晓刚高中毕业后不甘受小山村的寂寞,硬是闯出去跑工具。现在的他不但有了小汽车,而且还在壶镇市中心买了一套新房,不久就和壶镇中兴村的一位姑娘结婚,从此生儿育女,一辈子成为城镇居民。
还有朋友赵伟东,壶镇五里牌人。他跑工具的历史比较长,从七十年代开始他就穿梭于大城市的往返之间,可算是跑工具人中的元老。赵伟东跑了十几年的工具以后,利用积蓄的资金办了一个很有规模的扎钢厂,几年内就成了壶镇的大富。靠跑工具起家的他,当时还是县人大代表、县十大杰出青年。有人说这年头,赵伟东可真是名利双收了!
还有朋友李南奎,家住偏僻的小山村,现在是属八桥村管辖吧?一个十足的山里人。李南奎身材魁梧,浑身上下有的是力气,人称“大魁头”。早些年两个女儿在学校读书,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大学,可当时家里负担重,连女儿的学费都交不上,为此他东凑西借地背了一身债。有好心人对他说道:大魁头,靠你这副身板,就这样在山窝里苦干硬拼,恐怕一辈子也难以把债还清啊!
李南奎很忧闷,就赌气着把自己关在屋里,好几天不上山干活。有一天,他突然跑下山来,找到了住在壶镇街上的一个亲戚,那亲戚也是跑工具的,李南奎就苦苦地要求亲戚带上他一同去跑工具。这亲戚也真是好亲戚,二话没说,还自己垫本钱,带上了大魁头往广东只跑了两次,大魁头竟然自己跑出门道来了。没几年工夫,他不但把债还清,还申请地基准备盖房子呢.。
李奎南觉得自己很荣耀,当然那是一种“乡土荣耀”,在乡里乡亲面前,他毫不掩饰地说自己是村里最有本事的人。现在的他家里有钱,有大学生,这些都是山里人家梦寐以求的事。李奎南觉得脸上有光,在任何场合都想”荣耀”一番,有时免不了还吹嘘几句。但乡亲们还是理解他、赞许他,对他的“荣耀”和吹嘘都笑着默认了。
人们都眼红跑工具人钱挣得多、挣得快,但很多人只看到跑工具人成功的一面,却看不到这成功的背后,有多少次失败的悲伤。跑工具人每人都有一本故事,那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那故事有“明月花径的幽梦”、也有“江湖险道的风云”;有“画皮美女的诱惑”、也有“魔鬼凶神的挑衅”。天方夜谭般的奇遇,使他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但这些故事对跑工具人来说,一般都不会轻易地向外人透露,究竟为什么?我采访了几个朋友,他们都很淡定,说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本来就不必大惊小怪的!
但有一点他们会毫不保留地告诉你::跑工具的人最怕的就是“气死”和“活该”。
所谓的“气死”是由于信息不灵,跑工具老是跟在别人的后面,别人抢先把货提走,你再上门就是空跑了。你老是空跑自然会把你气死!现在跑工具的人不单是壶镇,山东、河北、江苏、温岭等地都有工具市场,跑工具的人可说是满天下,之间的竟争日趋激烈,如果你不撑握信息到处乱闯,势必会碰得头破血流,几趟空跑就会把你逼得走投无路!
所谓的“活该”是由于跑业务缺少经验,当你在厂里找到了要处理的货源,但总提不出来,到手的生意不能成交,钓到的大魚又被溜走,这说明你做生意还没本事,活该!失去的机会不再重返,你就暗自叹息去吧。
但好运总是伴随着勤劳勇敢的壶镇人。当时的壶镇每天都有大量的废旧工具从全国各地运进来,源源不断。政府部门就因势利导,建起了壶镇工具市场。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贾,邻县的永康、东阳、温岭等地的客商更是蜂涌而至。从此,壶镇的工具市场就这样日益兴旺起来。乘势的壶镇工具行业也就一步步地走上了正道,大大小小般的工具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几经变迁的壶镇工具市场
今日工具市场一瞥
有人说,壶镇的工具市场是工具的世界、信息的窗口、商人的温床。但这一切都是跑工具人创下的局面,是跑工具人呕心沥血的结晶,是跑工具人立下的汗马功劳。
工具市场的开发促进了整个工具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带动了壶镇的各行各业,旅馆、饮食、交通运输等行业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就象自然界的生物链,人们都懂得如何利用客观条件来争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此,这个宁静的浙南古镇就开始热闹、喧哗起来。当然,古镇的喧哗总还带有几分亲切的“铜臭”味道------
2008年的那个春天,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突然接到了老友卢晓刚的请帖。原来这天正是卢晓刚办厂十周年的厂庆。靠跑工具起家的卢晓刚通过二十几年的拼搏,现在终于有了一个投资上千万元的企业,他创办的刀刃工具有限公司,竟还是部优等级的企业。
卢晓刚的创业之道正是壶镇跑工具人的缩影。
二十一世纪的跑工具人大都经历了“转型、升级”的过程。一批以精加工为主,如卢晓刚这样的中、小型企业应运而生,生产的产品如铣刀、白钢刀、带锯条等机械工具,他们的产品销路风靡全国。另外,壶镇的工具行业通过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又出现了以晨龙锯床集团、锯力煌集团为龙头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上等级,设备现代化,产品销路辐射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壶镇成了全国最大的带锯床生产基地。从此壶镇的工具行业又上了新的台阶。
但这一切,也都离不开壶镇众多的跑工具人,靠他们满天下地传播信息,靠他们四处奔波地推销产品。跑工具人的作用已经远远不止于为个人创造财富,他们的肩膀,已经挑起了发展壶镇地方经济的重任,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来源:缙云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