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城德州》之二十一——明清德州城八大家

2020-09-04新闻16

文|马惠彬

明清时代由于流经德州城的运河里漕运兴盛、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使德州城市场繁荣昌盛、文化底蕴浓厚,不仅获得了九达天衢的美称,而且名士大家辈出。故民间也效仿其他地方的做法,编撰出了“德州八大家”的典故。

由于“德州八大家”出于民间口传,其编撰的标准不同,如有的以职位大小编撰,有的以入仕官员多少编撰,有的以财富数量编撰,有的将家族的社会地位也纳入了其中,故版本多说法也不一。但流传最多的是:田、卢、李、程、罗、封、李、谢八大家。现简要介绍如下:

田氏家族

明永乐年间,田氏始祖田畹携弟田畴自河北枣强县迁来德州城,从此德州城始有田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田氏后裔田三戒中进士、留任京官。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初九日,晋升为承德郎。田三戒为官勤敏廉朴,使田家在德州城家声初振,成为田氏家族后人出仕为官的楷模。

自此田氏家族步入了诗书门第、仕宦人家的行列。二世田高,承父之清白,家中除书籍百卷外再无他物,田氏后人尊称“文学公”。如三世田实栗虽科举无成,但受徒四方、众多弟子成才,门人谥曰“贞曜先生。”田氏家族的后人不负前辈寄托,刻苦读书、名士辈出。在诸多仕途之人中影响最重大、名望最高者当数田雯。

田雯,字紫纶,号山姜子,晚号蒙斋。清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被补授内秘书院办事中书舍人进入仕途。康熙十九年(1680年)六月,升任提督江南学政按察使司检事步入官场上层。田雯官至二品户部左侍郎,六十八因病回乡,期间康熙为其题写了“寒绿堂”三个大字,为德州留下一段佳话。田雯去世后,为表彰其为臣之道,康熙皇帝派人在灵前宣读了圣谕。

田雯不仅官声显赫,而且诗名远扬,他与当时的文坛盟主王士禛并称为“齐鲁二贤”。他为后世留下了著多文献,其中《古欢堂文集》12卷、《古欢堂诗集》15卷、《长河志藉考》10卷、《黔书》2卷、《幼学编》4卷、《诗传全体备议》8卷等均被收入了《四库全书》。

田雯之父田绪宗早卒,“纶霞及两弟皆幼,内难外衅”,经田张氏的教导,长子田雯系国家二品大员、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仲子田需,康熙己未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季子田霡,有布衣诗人之称,著有《鬲津草堂诗集》,被录入四库全书。田张氏教子有方的事迹被列为《清史稿·列女传》之首篇,系皇清诰封太恭人张太君;

卢氏家族

德州卢氏始祖卢径于明弘治年间,到德州左卫注册军籍落户。二世祖卢宗哲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考中进士,家族步入仕途,改变了卢氏家族的社会地位。从此,卢家后人世代认真读书,在明清时期获得了“六代八进士、一门三翰林”之誉,卢家仅举人、贡生、监生、庠生就多达130余人。成了德州城著名的名门望族、世宦家族。其中,文坛盟主卢见曾及大学士卢荫溥阁老为卢氏家族的代表人物。

卢见曾(1690—1768),字澹园,号雅雨。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六十年(1721)进士。雍正三年(1725),被委任为四川洪雅县知县,从此走上了仁途。历任洪雅知县、滦州知州、永平知府、长芦、两淮盐运使等职。卢见曾学诗于王渔洋,有诗名,爱才好客,四方名士咸集,流连唱和,一时称为海内宗匠。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卢见曾在红桥举行“修禊”活动,郑燮、陈撰、厉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卢见曾“作七言律诗四首……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诗三百卷”《扬州画舫录》一时传为文坛佳话。乾隆二十七年(1762),73 岁的卢见曾告老还乡,过起了隐退生活。三十年(1765),乾隆南巡,路过德州,特亲书“德水耆英”匾额赐之。三十三年(1768),两准盐引案发,卢见曾被逮论绞,死于狱中。三年后,大学士刘统勋为其昭雪。卢见曾著有《雅雨堂诗文集》等,刻有《雅雨堂丛书》。

卢荫溥(1760~1839),字霖生,号南石,德城区黄河涯镇人,卢见曾之孙。卢荫溥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从政五十多年,历任军机大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并多次奉诏出使,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之衔。卢荫溥为官“专心职守、殚心竭力、老成练达”,为清朝中期“股肱”“耳目”之臣。道光十九年(1839)被晋加太子太傅之衔、号称阁老。

北李家族

北李家族是指明清时居住在联云街的李家。明嘉靖十八年(1539),北李始祖李兰自商河县迁来李家老庄(今文庄)落户民籍。该家族先后出了5位进士:李赞明、李源、李柄、李有基、李汝霖。8名举人:李大华、李诚明、李柽、李书植、李邦基、李锕、李録、李清渭。该家族的为官之人多秉性耿直、廉洁刚正,除弊兴利、除暴安民,故没有高官豪吏,但学识多有建树,系当之无愧的文化世家,有“三世翰林”的尊称。

四世李源,清顺治二年(1645)经魁,三年(1646)中进士,曾任山西河津县知县。康熙四十二年(1703)三月十八日,被赠为徴仕郎、翰林院庶吉士。他精通易数之学,尤工诗文,经史子集无不涉猎,著有《州乘》《德州志·艺文志文内编》和《见可园诗文集》。

五世李棅,字文众,李源的三子。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人,三十九年(1700)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内阁中书、贵州乡试副主考、征仕郎等职。步入仕途后,他修谨廉饬,一心扑在工作上。康熙四十七年(1708)夏,李柄奉旨出任贵州乡试副主考。他为朝廷精心搜拔人才,但因积劳成疾,猝死于回京途中。康熙皇帝称赞李柄说:“翰林院庶吉士李棅,器资醇雅,学识通明。释褐登朝,试职文章之府;分藜寓直,攡华翰墨之林”。

六世李汝霖,字雨严,号辅臣,清咸丰八年(1858)举于乡,同治元年(1862)考取内阁候补中书;同治四年(1865)中进士,以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留馆;清同治十一年(1872)授翰林院编修加四级,凡拟进文字多出其手。历任光绪三年(1877)、光绪十二年(1886)等科会试同考官,时有“铁钢珊瑚”之誉。

李有基,字黻升,号东圃,系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乡试解元,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授福建连城县知县。著有《周易义象合纂》、《州志拟稿》、《州志考异》、《广川客问》、《河渠剩语》、《掘得集》、《披褐吟》、《沽上吟》、《南游偶吟》等,其中《周易义象合纂》由纪晓岚写序被收入《四库全书》。

程氏家族

程氏家族的先祖为山东掖县人,原为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时的军人。朱棣称帝后被安排在德州左卫从事军屯。明嘉靖壬辰年(1532)程家一位学子程宝考中进士,授怀庆府(今河南省沁阳县)推官。故程氏家族开始步入了仕途,进入名门望族之行列。

程宝入仕后“廉介明决,案无留牍”。因办事干练,很快提升为兵部武库司主事,不久又升任为尚宝卿、户部主事,先后任过四川、陕西、浙江、广东参议副使,山西按察使,江西右布政使。时人评论他为官“锄奸扶弱,奸胥滑吏望风屏迹”,著有《右丞稿》。

程绍,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后因《报玉玺疏》遂称病辞官归里。崇祯六年(1633),76岁的程绍再次被召回京,起用为工部右侍郎。他“激浊扬清,使兵民安定和睦。河工、屯田为淮(安)、徐(州)地区民害,绍治之”,受到时人称赞。崇祯十二年(1639),病逝于家中,获诰赠工部尚书。

程先贞系清代德州著名诗人和历史学者。康熙十三年(1674),以布衣身份与州同唐永先、州判滕元鹤等10人纂修《德州志》。程先贞与清初诗坛领袖钱谦益,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等文化名人素有交往。著有《海右陈人集》《州乘》《德州诗搜》《德州文搜》《德州先贤传》等著作。

程氏家族在德州城兴盛了200余年,有12人步入仕途,其中程宝、程绍系科举进士,程讷、程震、程泰、程先贞4人通过恩荫进人官场,程讷因子贵获封,程绍因生前政绩突出死后加级晋爵。

罗氏家族

罗氏始祖罗兴于明初由北直隶通州迁来德州,住德州城里大营街(今进步街)。500余年来,罗氏家族不仅名人辈出,而且还创造了著名的“德州罗酒”,营建了德州朴园和为德州的历史画卷增添光彩。

罗氏家族以史称“罗氏三杰”的明末罗国士、清中罗以深及民初罗文杰为代表人物。

罗国士(1591—1666),字励相,号嶔瞻,明天启七年(1627)举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历任直隶固安、河南安阳县知县,崇祯十三年(1640)任礼部主事、都察院陕西道监察御史。罗国士上任直隶固安知县前,该县由于官吏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他到任后,按照大清律例逐一惩办,使境内横征暴敛的现象得以抑制。为官有政声,事迹记载于《洹阳永泽编》。

罗以深,字渊碧,号朴园,罗以深年少时聪颖好学,属早有所成者,但科考时却屡试不中,便隐居不求仕进。在祖传的“朴园”中结以“小雅诗社”,与文坛名流相唱和,文酒高会,殆无虚日。著有《朴园片纸集》。

罗文杰(1879-1953),字亦才,号止园。光绪二十五年(1899)秀才,光绪三十三年 (1907)考取北洋陆军第五镇军医官。历任山东惠民县审检所帮审员,恩县承审员、福建省督办公署首席检察官,福建省总政务处长等职。

罗文杰仕途中为人秉公正直,因目睹官场多弊,便于1926年“挂冠归里,自号止园”,致力于祖传中医和绘画研究。1935年任北平美术学院教授,1938年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解放后,在北京中医学会工作。罗文杰著有《止园医话》《止园医话续集》《实验药物学》《止园山水画集》《止园诗草》等。他的山水画匠心独运,别具一格,意境深邃,气魄雄绝,为美术界所推崇。

封氏家族

封氏家族是清初顺治元年(1643)由景州(景县)迁来德州城的。早在南北朝时期,封氏家族就是景州的官宦之家,有“渤海封氏”之称。封氏家族第九世传人封镇于崇祯十六年(1643)病死,其妻封罗氏带着3个幼子来德州城投奔娘家而落户德州城。

封罗氏是明崇祯年间都察院陕西道监察御史罗国士的胞妹。封罗氏在罗氏家族的帮助下,将家安在州城的文脉之地。繁露、董颜等书院在其宅院周围200米范围内,诸多名门大户、书香之家也居住在宅院周围,故封氏子孙被州城的文化氛围所熏染,加之出身于豪门故个个都认真读书习文、故他们很快就步入仕途之中。

据相关史志记载,封氏家族在清朝的260余年中,共考出进士2名:封大受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封宗良嘉庆二十五年进士。考出举人7名:封元震,康熙四十一年举人,雍正五年出任德安知州,雍正皇帝评价他“老实人,黑瘦相,甚忠厚。似谨慎和平,有内力量人”;封嵘,乾隆二十七年京闱举人,官任临安县知县;封廷相,乾隆五十七年举人,官任婺源县知县;封大本,嘉庆六年京闱举人;封宗翕,道光五年举人;封兆台,咸丰元年举人、官任乐安县教谕;封嘉惠,同治三年举人,官任莱州府训导。

另外该家族还出过13名贡生:封接隆、封珂、封廷櫆、封建福、封保祺、封学显、封兆桐、封其纬、封其澐、封之旭、封其涵、封宗宪、封兆衡。

故封氏家族很快就步入了德州城的名门行列之中,民间有“封千顷、罗百万”之称,所住的街道也被命名为“封家街”,德州解放后改为“丰华街”,1967年改为“红星街”,“文革”又改回“丰华街”至今。

南李家族

南李家族指明清时住在现建设街东首的李氏家族,该家族的始祖李芥是以经商起家的平民。明清期间南李家族共出了 4位进士:李逢时、李浃、李涛、李征霖。4位举人:即李汝材、李汝栋、李允祯、李国弼。其中李浃、李涛是同胞兄弟,是顾炎武“世推山东豪,三李尤放纵”中的二李。

他们文采出众并善于学习。系清顺治三年(1646)同榜进士,成为清初德州城有名的“进士兄弟”。

李浃,字孔皆,知延庆州(今甘肃庆阳县东北),后以“才识俱优”升任湖南茶陵州知州;后因行政过失,被降为山西芮城县知县。到任后,在蒲州(今山西蒲县)知州的合作帮助下,将原县衙里多余丁银的规定给予免除,得到百姓的欢迎。著有 《陶庵集诗稿》《陶庵年谱》。李涛历任明史馆教习、江西临江县(今清江县)知县、浙江盐运使、广西布政使、太常寺卿、刑部侍郎等职。

李逢时,字化甫,自幼英俊潇洒,酷爱学习。系明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选授湖广道监察御史,因政绩卓著、名声显露,在年例考核中被列为第一,故经常遭到同事官员们的含蓄讥讽,故德州城有诸多与他有关的传说故事。

李逢时为官之时,因勤政、剿匪等有功而得到嘉靖皇帝的奖励,后晋升参政、山西按察使、右布政使等职。他在担任山西右布政期使间,深知饥民疾苦,将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俸粮献出,供给官府粥厂熬粥施舍穷人。后李逢时回归故里,因病卒于家。

南李家族于明嘉靖年起步,在德州城兴盛了200余年,由于教子有方,不仅李逢时的父亲李芥得到嘉庆帝的赞扬,其母董氏还于嘉庆三十三年十二月三十日被封为“敕命”。

谢氏家族

谢氏家族的祖先原系燕王朱棣手下仅率兵10人的小旗,在靖难之役中跟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朱棣当了皇帝后被安置在德州城郊屯田,遂成为德州左卫籍人。明万历十七年(1588),谢廷策考取了己丑科进士,从此,谢氏家族步入官宦之家的行列。

从此以后,这个家族的后裔们发愤图强、刻苦读书,涌现了全国的顶级诗人谢重辉,正一品大学士、号称阁老的谢升。

谢重辉(1644—1711)字千仞,号方山,谢重辉因父谢升去世6个月就被恩荫为七品中书舍人。康熙八年(1669)部领职,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等职。

谢重辉从小就受多名文坛名家的影响,出仕后其顶头上司系诗坛盟主王士禛,故文采出众。康熙十六年(1677)在王士禛选编《金台十子诗》时谢重辉居其一、田雯居其二。谢重辉在德州诗坛占有重要地位,极具大家风范。

谢重辉因非科举入仕官员常遭嘲笑,故他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引疾归里,隐居于城南杏村(今谢家坟村),整日以诗酒为乐,所著《杏村集》七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谢升,字伊晋,少承父训、励志读书。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三十五年(1607)进士,先后任中书省参议府经历、吏部尚书、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阁老)等职。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因论事用语不当被罢官。

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李自成的义军攻占德州城,谢家遭抢掠,谢升的夫人遭到侮辱。故谢升策划了德州“甲申殊伪”事件。清军进军德州城时,谢升与卢世傕、赵继鼎等人拜表归顺。故被清廷授其建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顺治二年(1645)正月卒,葬于马颊河畔的九龙口。葬礼上由礼部官员宣读了顺治皇帝的祭文。

综上简介,这八大家各有所长,但共同的特点就是勤奋好学,并体现了热情奔放、包容宽厚、认真执着的德州民风。故他们确实给德州城增添了光彩,为德州城人文经济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从不同的角度上看也为百姓作了些好事,故在明清时代产生的38名乡贤中,这八大家中就有田雯、田需、田实粟、田绪宗、卢宗哲、卢世傕、卢道悦、卢荫溥、程宝、程绍、李诚明、李允祯、谢廷策等十三名,占总数的34%以上。

当然,明清时代德州城的名门大户绝对不止这八家,比如:赵家、吕家、魏家、马家等也为德州城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他们都为后人留下了无形的资产。值得我们对其进行研究,取其精华以指导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事和工作学习。

(作于2016年11月16日)

马惠彬,男,194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我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200万余字。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260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300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已出版《德州史话》 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壹点号玉河微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康熙#乾隆#雍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