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事情要慢慢地做,人要慢慢地喜欢

2020-09-04新闻5

文/小毓

01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她跟我抱怨说自己总是太慢了。

论文要写一个星期,吃饭至少一个小时,和朋友出去旅游,因为走路太慢被甩在后面,还跟丢了。在感情上也很慢热,喜欢的人总是没等到她的回应就放弃了。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现在的社会,那就是“快”。

从来没有哪个年代,像现在一样追求快速和效率,因此就像我的朋友一样,太慢的人总有一种要被淘汰的焦虑感。

原来只是存在于大城市的快节奏,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里。

拥挤的地铁不断有匆忙的人群进出,快餐和速食几乎占据了大部分年轻人的日常饮食,碎片化的信息和网络冲浪取代了纸媒阅读。

就连爱情这件事也变得像快销品一样,快速热烈地开始,又快速地冷却。

而这种被抛弃的焦虑也从成年人的世界里传递到了下一代身上,比谁更快的竞争从一出生就开始了。拔苗助长的故事真实地发生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总觉得,慢这个字好像是不被允许的,贯穿着我们生活的是不断的催促和你追我赶。

没有什么是不快的,没有人可以不受到快节奏的影响。

02

不由得想起在世界上慵懒的出了名的法国人,在到处都是公园的巴黎,好像随时都可以去“浪费”一下时光。

慢在那里似乎是大家公认的生活方式,放松和忙碌的时刻交织在一起,频繁而有规律。

不过若不是生活所迫,谁又愿意在拥挤的人潮里被推着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快是所必须的生活方式。

我就是一个做事情很快的人。一方面是天生动作快,另一方面和大部分人一样,是来自周围压力的驱使。

但这样的快并没有让我感觉到轻松,像是有强迫症一样,我总是希望在第一时间完成自己的任务。

你会不会也有这样的体会,即便是提前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也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反而开始担心内容的质量以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事实证明,我花很少的时间,做了浮浅的忙碌。很多任务都漏洞百出,一度被别人认为是做事不细心的人。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快节奏地活着真的是正确的做法吗。03

松浦弥太郎在《100个基本》里说,“与其读一百本书,不如把一本好书读一百遍。”

是啊,追求数量,不如追求质量。

我想也可以这么说,与其把一本好书读一百遍,不如就把一本好书认认真真读一遍。

做事情快速地做完,后来又反过头来推翻重做,倒是浪费了更多的时间。不能否认又快又好的存在,但那毕竟是少数。

人的感情也是如此,谈过那么多的恋爱,却不如一份长久稳定的关系让人舒服。

从前车马邮件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却在现在的社会里很难做到。

前段时间七夕节,以前的一个同学又有了新的感情,已经不知道是他的第几任女友了,却在和不同的人重复着同样的事。

我一直相信这样一句话,不要太着急地爱上一个人,假如你有十分的爱,就表现出八分,把剩下的那两分留给自己。

慢慢地释放你的喜欢,一点一点地靠近彼此,细水长流,点点滴滴。

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觉得天长地久,海誓山盟,怎么爱也爱不够。却发现原来太迅速太猛烈的爱抵不过时间的消磨。

就像《包法利夫人》里说的那样:“爱情过分喧嚣反使人麻木淡漠,再也辨别不出爱情的妙处。”

04

越来越喜欢慢这个字,以及它代表的每一种生活态度:慢生活、慢呼吸、慢阅读、慢热情。

很多人都喜欢看慢镜头,就是因为有很多细节的美,只有慢下来了才能被人发现。

但慢不是拖延,也不是懒惰。

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叫做“ddl”,也就是“deadline”,指的是最后的期限。

很多人都喜欢拖到最后的期限再匆忙地赶完手头的任务,这不是慢的态度,而是拖延和逃避。

事情慢慢地做,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效率最大化,却又不至于让自己手忙脚乱地完成。

就像巴黎交织的生活那样,可以在赶路的途中,坐下来欣赏一场街头的艺术,而不用担心自己的任务会因此而无法完成。

人要慢慢地喜欢,不是吝啬表达自己的爱情,而是拿捏好两个人的距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不要着急和过分喧嚣。

爱情最重要的是经营和互相理解,激情只是点燃爱情的火花,并不能永远成为爱情发展的动力。

既然时间总会冲淡爱意,不如我们也一起慢下来,比时间还慢地喜欢,比时间更久地喜欢。

有时候学会了慢,反而驾驭了快。我们一直在努力,不一定能改变世界,但或许可以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事情要慢慢地做,人要慢慢地喜欢。

我们要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慢慢地活着。

#人生哲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