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发布记者 周晗
你知道一台由上千个零部件组成的发动机,从“毛坯”到成品需要多长时间吗?记者近日在潍柴扬州柴油机有限公司“智能工厂”里看到,这不过是一分钟的事。
“这个月下线产品又是3万台,照这个速度,全年完成30万台发动机生产任务应该不成问题了。”9月1日一大早,潍柴动力扬州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扬柴”)党委书记、董事长春辉打开电脑,查看8月份发动机产销数据。
“虽说今年情况特殊、疫情肆虐,但没有对我们企业造成太大影响,前8个月的产销量增长很快,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春辉说,今年以来,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订单,扬柴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夺取双胜利号召,率先复工复产,开足马力,战高产、保订单。
“最近这几个月,我们几乎是每天生产发动机1000台以上,相当于每分钟都有一台发动机产出。”春辉介绍,今年1-8月,扬柴共完成发动机产销17万余台,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倍多。
在扬柴,“产销”是一个固定词组。按照潍柴轻型车销售总经理李雪峰的解释,就是以销定产,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产出一台销售一台,没有库存积压一说。
据介绍,仅8月份扬柴就完成了476个订货号,也就是476份“个性化定制”订单。一台发动机零部件少说也有数百上千个,大批量生产和“个性化定制”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处?
这里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原来,这家企业有一个很厉害的生产车间,名为“二号工厂”,是按照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标准规划,投资数亿元新建的国家级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传感遥控打开工厂自动门,记者深入其间一探究竟。
按照国家标准,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必须具备四大要素:包括设施高度互联,即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服务各环节的互联;系统高度互通,实现计划、调度、质量、设备、生产、能效等管理功能等系统互通集成;数据高度互享,实现生产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传送等生产现场数据自动上传,并实现可视化管理;业态高度互融,实现从单纯提供产品向同时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从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定制生产转变,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
扬柴二号工厂由机加工车间、装配车间、试车车间、成套车间,以及污水处理站、制冷站等组成。各车间工艺和设备选型按照全柔性智能化原则设计,是一栋具有较高工艺技术水平的发动机生产线。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记者看到的一点也不“闹”——偌大的工厂里,工人很少,噪音很小,温度适宜,一台台机械手臂上下左右、擒拿转身,钉是钉、铆是铆,动作行云流水潇洒自如。
数字化,让机器变得更“聪明”
记者注意到,这间工厂内配有自动化上下料、全自动数控机床、自动压装、自动涂胶、自动合装等大量自动化、人机工学应用,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发动机生产线上,工人少,机器人多,许多重活累活全由机器人取而代之了。
比如一台发动机至少有上百个螺栓,如果靠人工拧紧,其精密程度就远不如机器人。在这里,绝大部分螺栓连接都采用了最先进的数字化自动拧紧机,而且拧紧机工作过程所有数据信息与整个车间的中央控制系统结合,能自动将每个螺栓的拧紧数据上传至数据库。
这些数据将形成每台发动机的“电子档案”,并保存若干年以备查询,最大程度的保证未来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有源可溯。
发动机的品质最终要经过质量保证体系的考验。因此对于扬柴二号工厂而言,数字化质保也是其生产流程的核心控制环节。这间的工厂生产线按工段布置了多个质量控制节点,对生产过程中的机型质量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形成有效的防错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一个阶段的问题流入到下一个阶段。
“零错误”,从根本上保障用户利益
“智能”主要体现在系统集成数字化、物流调度自动化、生产排期可视化、测试仪器精密化等六个方面。二号工厂副厂长马先进介绍,工厂通过数字化的物流管理体系、庞大的物流超市,打造了一个井然有序的零部件物流供应体系。
在二号工厂车间内,还随处可见零部件地上“跑”的场景。这是自动化物流设备的应用,加工单元之间的在制品可由“小黄车”进行自动化输送。
“每台发动机所需要的不同零部件,物流人员只需通过扫描装配单,货架上的指示灯就能够自动提示需要分拣的零部件储存位置,确保了零件分拣、供应过程的‘零错误’。”扬柴物流部部长刘俊杰说,有序高效的数字化物流,能保证大规模零部件物流体系的有序、可控和高效,从而严格保证每一台发动机的装配精度。这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一致性的高品质,充分体现了“智能化”工厂的精益生产理念。
目标过百亿,这只是“阶段性目标”
扬州人所熟知的“扬柴”,曾在1965年研制出我国第一代195柴油机,其后主攻柴油轻卡动力,独领风骚数十年。2009年12月,与潍柴合作重组成立潍柴动力扬州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并迅速成长为潍柴集团长三角战略基地和集团三大发动机板块之一,2015年在扬创建轻型智慧动力基地。目前,扬柴拥有年产柴油机能力达30万台,产品广泛应用于轻卡、轻客、SUV、工程机械、农机、发电、船电等多个领域,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
“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完成产销30万台,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春辉说,同时公司还将增加投入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全流程绿色制造,力争至2021年底具备年产60万台的能力。
年产销60万台,意味着销售收入将过百亿元。这在扬柴看来,仍然只是“阶段性目标”。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潍柴集团擘画了产销发动机“双百万”台的新蓝图,作为集团的轻型动力生产基地,扬柴将按照“布局长三角”的战略,实现现代化、精益化柴油发动机制造要求,进行全新规划建设。一方面对老生产线进行全面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新产品开发,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导入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设备,全面提升制造技术平台和产出能力,成为集团“双百万”战略的重要支撑。
记者手记
“智能化”,能让企业跑得更快
不只是“扬柴”,在“智能化”“数字化”驱使下,扬州市还有许多“旧动能”正在华丽变身、新动能生机勃勃。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旦插上“智能化”翅膀,产业便开始具备实现颠覆性变革的动力。由制造变为“智造”,促进新旧动能的转换,是质变,更是蝶变,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能力,更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种种现象表明,“智能化”“数字化”正为企业发展赋能。
我们看到,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代表的动能转换路径,代表着产业升级换代的未来。未来已来,理应有更多企业积极主动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