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脉诊是中医的符号,究竟该如何才能学好?关键在于毅力和坚持

2020-09-04新闻16

在中医界,有一项特殊技能,堪称中医符号,只要提到它,人们便知道,这就是中医。而这一项独特的技能,就是脉诊。

虽然西医也统计人们的脉搏,但是与中医脉诊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中医脉诊是一个拥有完善理论体系的,具有辩证思维的高层次人体信息探测学科,而西医对脉搏的统计是比较简单的“公式”。这就是为何脉诊能在古今中外独树一帜,成为中医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代表名录的原因了。

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民间,中医脉诊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几乎很多人都知道,中医脉诊十分奇妙,三根手指一搭,就能说出你身体的“子午卯酉”来。

然而,奇怪的是,中医脉诊看似神奇,实则很朴实,就是运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加以演绎而成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能够真正领会脉学精髓的人却并不是很多。脉诊虽神奇,但传承却很难。

由于脉学传承难的问题,原本神奇的脉诊,现在却没落了。那么,脉诊究竟是怎样没落的呢?其实,这不得不从一个很重要的人物说起,他就是把脉学从学术上升到学科高度的第一人——西晋太医令王叔和。

王叔和在西晋时,是中医界的殿堂级人物,他整理了残全不全的《伤寒杂病论》,同时还写成了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可以说,如果没有王叔和,中医脉诊要从学术层面,上升到学科层面,需要晚很多年。

王叔和写成《脉经》之后,在书中自序中写到,“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确,中医脉诊“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所以用“脉理精微”来形容。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表述,让很多想学习中医的人士对中医充满了好奇心,如果能够正确驾驭好奇心,那么,中医必将学好,中医脉诊的水平也将上升到一个高层次。

然而,令王叔和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序中第一句的最后“八个字”成为很多人领悟不了脉诊的借口,所谓“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就是虽然心里明白,可是三指之下还是含混不清。但是,这有什么问题呢?就连脉学的开山祖师王叔和都说脉诊学习会很难,更何况是刚入中医之门的初学者?

有首歌里的歌词是这样写的,“看起来朋友很多,知心的没几个”。在学习脉诊的过程中也是一样,古往今来名医很多,真正懂得脉诊的并不多。又加上近百年的西学东渐,中医脉诊几乎是越来越没落了。神奇的中医脉诊,究竟是如何没落的?其实,可以说是“成也叔和败也叔和”,如果不是“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心理暗示,只要肯坚持,脉诊学起来并不难。

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到一个神奇的定律——竹子定律。什么是竹子定律呢?就是竹子前四年的成长速度极慢,每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竹子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每天以30厘米的速度野蛮生长,仅仅6周时间就能长到15米。

其实在竹子的前四年,竹子的重点不在土壤之上的竹子,而是土壤之下的根系,这四年时间它没有偷懒,它在繁衍极其庞大的根系,这也方便第五年能够顺利长到10多米高。

学中医脉诊也是一样,前三年完全就是扎根,一步一个脚印,读懂脉诊里的所有知识点,从第四年开始,将所学所记的中医脉诊知识运用于临床,只要观察到上千例患者的脉搏,自然就对脉诊了如指掌了。由此可见,学习脉诊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毅力和坚持。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