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处处不相逢,点击进来的都是朋友,我是小乔的美好食光,感谢你的关注。
天气刚刚有些许的凉爽下来,离中秋还有好些日子,月饼却已经大热。各色各样的月饼开始充斥商超的各个角落,这不 ,昨儿逛超市的时候 ,还赶鲜尝了个刚出炉的榨菜鲜肉月饼。刚出炉的肉月饼可真香那~~愣是没忍住馋,饭后又加了点心。
饱足后,倒是想起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都说南甜北咸?为啥北方的粽子,月饼却都是甜口呢?
得,咱今天不妨就一起来嘚啵嘚啵这档子事。
北方的粽子、月饼并不像南方口感繁多,有甜有咸,大抵以甜口的为主。而南方人,却喜欢用鲜肉做各色咸口的粽子和月饼,比如板栗肉粽,榨菜鲜肉月饼等,并且,喜“咸”的更甚于“甜”的。这些咸口的的粽子、月饼在北方竟然是不受待见的,咸的粽子、月饼,好吃吗?
明明是“南甜北咸”,这话到了粽子、月饼这咋就不灵了呢?
其实,不光光是粽子和月饼,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北方人嗜甜的程度不亚于现在的南方人 ,北宋沈括写的《梦溪笔谈》里有云:中国的口味分布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和现如今的“南甜北咸”的说法恰恰相反。
南北口味差距的背后,和历史的变迁,经济体系的变化都是有莫大的关系的。
喜欢吃“甜”其实是人的本性,然而 ,在古代的中国,获取糖份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时候糖的获取途径,主要是通过粮食,就是用大麦或米熬成糖稀,谓之“饴”。而在当时粮食产量普遍不高,看天吃饭的时代,通过粮食获取“饴”实在是过于的奢侈。只有当时的皇亲贵胄才得以享用。
而通过蔗糖制糖的熬糖法,则到唐朝才出现,且价格不菲。
也就是说,在古时候,糖意味着阶层和地位,并不是大众普及的生活品。
在宋代,只有富庶的首都开封才有居民留下了嗜甜的记载。
南方怎么开始吃甜的?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自唐朝以后,中央政权不断南迁,而糖也随着政权的南迁来到了南方;相反,北方由于经历长期的战乱,贫困、饥荒不断,吃糖就变得更为奢侈了。而相比较糖,盐的生产不用占用耕地,便成了当时的最优选项。
南北方的甜咸口味的转移过程,说是口味偏好,不如说是消费能力使然。
那为什么北方的粽子、月饼都是甜口的呢?
粽子和月饼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节日里的传统美食,一年吃上那么一回,具有仪式性。自然要用平日里难得吃到的食材,这也便解释得通了。
凡事“过犹不及”,谁曾想,早年间代表着阶级和地位的“糖”,现如今不仅变得非常廉价,甚至被鄙弃。人们在经历过泡在“糖罐子”里的日子后,开始重新追求少糖、少油的健康生活。
其实,“糖”的本身没有错,凡事在于“度”。生活还是需要一点“甜”,不要多,不要少,最能品尝出“好”的味道。我是小乔的美好食光,每天在这里与您分享我的美食生活。如果您喜欢我的分享,就请关注我,也期待您的点赞,收藏和转发给更多的小伙伴。您的肯定是我持续分享的动力,谢谢~!
#城市吃货挑战赛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