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位居天地之中、黄河之滨的郑州,受大河哺育、“天中”滋养,自古以来就涌现出众多影响深远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各领域杰出人才,他们或为政一方,或著书立说,用自己的见解、创造和思想为所处时代打上了一片片“高光”。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当我们再次走近郑州历史上的这些名人,或许会有新的收获。
元代第一通儒许衡
在古代的知识分子里,“大儒”绝对算得上是一种含金量很高的褒奖,而一个人如果是“通儒”,简直就是全能型选手的代名词。宋元时期出生于新郑的许衡,就是这样一位被誉为“元代第一通儒”的名家。
与“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类似,许衡也有一个与梨有关的故事,但却是“许衡不食无主梨”:说的是许衡早年曾跟人们一同逃难,时值酷夏,炎热难耐,加上路途辛苦,大家都饥渴而疲惫。这时,人们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棵结满果的梨树,人们争先恐后去摘梨吃,许衡却端坐在树下,不肯吃梨解渴。大家都很奇怪,问他原因,许衡表示“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们劝他:“世乱,此无主。”许衡回答:“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意思是说,不是自己的就不能拿,即使是别人遗落的,一丝一毫也不能取。这个故事让人们认识到许衡在道德品质上的高度自律,常常被现代人用来教育孩子。
此外,许衡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别人家的孩子”。他自幼勤学好读,7岁开始学习《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为了学习,常常跋涉百里之遥去抄书、借阅。由于他的聪颖、善于思考,提出的问题经常连老师也回答不上来,以致先后有三位老师表示“吾非其师”……
就这样,虽然身逢乱世,许衡还是以其广博的学问、过硬的人品而横空出世,成功吸引了当时最高统治者忽必烈的注意和认可。在他应诏当官的日子里,许衡更是凭一己之力,扛起了文化推广、融合的大旗。
许衡根据结合现实情况,总结出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必须用“汉法”的规律,向忽必烈提出以“汉法”为核心的立国方针。由于这一“立国规模”的确定,中原广大地区社会秩序得到恢复、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在某种程度上说,对“汉法”是一种积极的推广和传播。尤其是许衡首开元朝国学之先河,奠定了元朝国学的教育制度,为元朝培养了一批以儒家思想为主的高级人才。许衡本人就不用说了,是大名鼎鼎的程朱理学的传播者,他的大多数弟子和自己一样,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或领导,或参与编订史书,或为人书写传记,或有自己的杂著。其中,姚隧是其中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当世文豪。
说到许衡,必须还要说到的就是《授时历》。许衡领导并参与了元初修治新历这一意义重大的活动,对《授时历》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要知道《授时历》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历法的新水平,有不少革新创造。如《授时历》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6秒,与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世颁布的当代世界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完全相同,但却比它要早300年。《授时历》沿用了300多年,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越南都曾采用过《授时历》。
纵观许衡近73年的人生里,有着27年的仕途生活,但他刚直不阿、不附权势,八次被诏入朝做官,又八次辞归故里,任职期间“不为利回”“不为权屈”,有元代“魏征”之称。
就这样,1209年出生在新郑的一名小小孩童许衡,成长为元代通儒、理学名家,且用自己的学识,“征服”了征服者忽必烈,为中华文化的持续传播、发展,撑起了一片天空。
记者 左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