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以后,总是有着很多的言不由衷。
首先是身体机能的各方面老去,这是大自然的一种自然规律,生老病死,谁都无法避免。
其次,是老去这件事本身,不论于哪个方面而言,可能更多意味着的都是负担,不如一个新生的生命那样让人欣喜。
有的时候,同样是照顾,老人和孩子,往往是截然相反的态度。
照顾老人,虽说也是为人子女的责任,多数人都不会逃避。
但是如果时间稍微一长,还是有很多人把不满逐渐写在不耐烦的话语里,还有平时的埋怨中。
我们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双亲去,人生只剩归途”,这是对父母恩情最为浅显和直接的体现。
遗憾的是,这份恩情,很多人都是在失去以后才渐渐有所领悟。
人老了,很多时候就是一场“渡劫”。如果,一味把养老的想法放在孩子身上,这无异于孤注一掷,谁能够保证孩子的孝心呢?
其实,真的不能。
因为我见过太多有儿有女,依旧老来凄凉的结局。
人到晚年,这三种“自觉”才是老人活得安逸的底牌,比孩子可靠。
第一种自觉:有着对自己身体健康负责的自觉,虽说不能抵抗衰老,但是也不能故意去做不利于自己身体健康的事。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尤其越是到了老年,越是应该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这个意思,
不是说不让老人生病,而是人老了,应该尽最大限度地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那些明知不利于健康的事,就要放弃。
说一个我在生活中真实见到的例子。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奶奶本来身体就不好,每次体检,各种指标不合格,有高血压,常年吃药。
她奶奶特别胖,尤其是这两年,越长越胖,已经到了自己洗脚都无法弯腰的地步。
他们家里人再三给她奶奶说,吃饭注意饮食,平时没事的话,多出去走动走动,锻炼一下身体,也对自己有好处。
她奶奶压根不听,说自己就喜欢吃肉,从来不忌口,说反正在吃药,没事。也不喜欢出去走动,整天坐在沙发上打瞌睡,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不舒服。
有一次,她的奶奶说感觉心里烦,胃口不好,非要去医生那里买药。她的奶奶就是这样,反正但凡身体有点不舒服,哪怕打个嗝,都要去买药,有时一天要吃四五次药。她给奶奶说,是药三分毒,吃多了不好。
她的奶奶不听,他们全家人都很头疼奶奶这种不爱惜身体的做法,但也不敢说,一说她的奶奶就生气。
她的母亲说,到时身体垮了,还是他们的责任,说她奶奶都不为孩子着想,尽量保重好自己的身体不好吗?
最主要的是,老来生病,一是花钱,二是最受苦的还是自己啊。
第二种自觉:有着不倚老卖老的自觉,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各种在儿女面前摆架子,不讲道理,认为什么都是理所应当。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答:为什么人老了以后,会在孩子面前小心翼翼?
一个人的回答很有道理;如果这个老头老太太,他年轻时对子女很好,一直平等对待,好好教育子女,他年老时不必小心翼翼,因为还是跟曾经一样,不会有心理落差。只有原来在子女面前摆谱明明无理取闹还自称家长威严的人才会因为失去权力而变得小心翼翼。
而在生活中,还有不少老了以后依旧倚老卖老的老人。
他们的想法就是,
我年纪大了,说什么都是对的,你们作为孩子,都要听我的。
各种在儿女面前摆架子,不讲道理。
这样的老人,往往都不会过得开心。
因为他们的心理已然有些扭曲,极力追求在孩子面前的威严,以至于影响到亲情关系还浑然不觉。
而越是这样的老人,越是无法真正得到孩子发自心底的尊重。
亲情之间,这种尊重也是相互的。
第三种自觉:经济上,不认为花孩子的钱是理所应当;生活上,自己能做的事还是自己做;精神上,要有自己的依靠。
老了以后,也可以有自己的世界,不必非得把目光放到孩子身上。
那些活得充实安逸的老人,往往都比较独立,也能找到生活中的平衡感,自我享受。
我认识一个爷爷晚年爱下棋唱歌,一个奶奶开始学乐器,让自己的时间都充裕起来。
还有很多农村的老人不肯去城里,自己在家种地,除了自给自足外,有时还能背去集市上卖。
看起来辛苦,其实老人都比较乐在其中。
经济上,不认为花孩子的钱是理所应当;生活上,自己能做的事还是自己做;精神上,要有自己的依靠。
这样的晚年,往往更有尊严。
奇怪的是,我见过很多明理,生怕麻烦孩子,特别客气的老人,他们越是如此,孩子往往一个比一个孝顺。
这大概是相辅相成的吧,虽然肯定同年轻时老人对孩子的教育也脱不开关系。
总结
蒙田说:老年有这么多缺陷和愚蠢,又这么容易受人耻笑。一个老人能够得到的最好收获不过是家人的仁慈和爱,统领和敬畏已不再是他的武器。
看吧,人老了,生活的变化和立场的转换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难题。
但还是应该向康德那句话说的一样:
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
所以,人老了,也要尽量活得安逸。
在疾病来临之前,
在生活彻底改变你的现状之前,调整心态,对自己健康负责,不倚老卖老,和孩子处好关系,找到自己生活的乐趣
,好好过好眼下的每一天,才算是不辜负人生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