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王屋逶迤腾细浪

2020-09-04新闻9

空中俯瞰蟒河公园

济源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绿树成荫,天蓝水清,济源蟒河公园给市民休闲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本报记者 李国江 曹婷 济源报道

洛阳东行70余公里,便是济源。还未踏入济源境内,我们便聆听了初唐诗人卢照邻与济源的对话:

“绝顶横临日,孤峰半倚天。”这是他《登王屋山》时的感受。

而唐朝诗人白居易更堪为济源的形象大使:

“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

“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黄河蜿蜒天地间,奔腾入济润玉川。地处黄河中下游的济源,全境属于黄河流域。也是黄河从峡谷流入平原的转折口,这里的山山水水皆与黄河息息相关。滔滔黄河水奔涌而来,流经济源邵原、下冶、大峪、坡头四个镇,河道总长58公里。

王屋山脚下,愚公故事发源地的济源,一直倾心呵护母亲河,坚持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之路,让黄河母亲永葆生机。如今济水的泉水叮咚,王屋山的蓝天白云,小浪底的浪花飞溅,五龙口的猕猴群集,无不吸引着八方来客,让人感受着济源的灵秀与厚重。

9月2日,郑州报业集团、郑州日报社“黄河颂歌——中原回响”沿黄实地探访活动采访团来到第三站——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实地倾听这里的“黄河故事”。

山川秀丽百鸟唱

“以前在这也见过飞鸟,但没现在的多。随着草木绿化增加,湿地风景秀丽,越来越多的飞鸟在这栖息,我们就来拍拍美景和飞鸟。”9月2日,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坡头镇连地村河边拍照的一名摄影爱好者说。

位于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000公顷,全部为实验区,80%为水域面积,涉及坡头、大峪、下冶、邵原及南山林场5个镇(场)。

走进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只见连地村区域内的河水缓流,水面平静,河面映衬着蓝天白云,两岸草木青翠。黄昏时分几只飞鸟在河面盘旋,宁静的河水在夕阳的映照下,宛若一面铜镜,一些摄影爱好者和附近的居民不时按下相机快门,记录美景。

“生态修复前,那边是鱼塘,这边是耕地……”济源南山林场副场长李红运指着现在的湿地说,“近年来我们实施了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建设,退耕还湿,退塘还湿等,逐渐还原自然生态,为鸟类打造栖息地的湿地环境,引来了大量飞鸟栖息。”

如今,绿树林立、飞鸟盘旋的美景在济源不少见。据介绍,济源段保护区内物种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属于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觅食地。目前共有各种鸟类206种,哺乳类18种,爬行类13种,两栖类7种,鱼类49种,昆虫类173种,各种植物743种。在鸟类中,有黑鹳、白鹳、金雕、玉带海雕、白鹭、大天鹅、小天鹅等列入国家重点一级、二级保护的鸟类36种。

加强生态保护,济源一直在行动。

今年3月,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建了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工程黄河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生态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科学修复退化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项目完成后可增加湿地面积13公顷,新增林地和灌木22公顷,涵养水体100万立方米,将有效改善鸟类栖息地等湿地生态环境。

李红运说,目前项目已完成栽植乔灌木4130株,完成混凝土破除8850立方米等。灌溉官网开挖2543米,下管750米等。预计今年底前项目全面完工。

随着修复建设,济源生态环境不断向好。据介绍,济源聚焦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环境治理提效、经济结构提质、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绿化提速“四大行动”,进一步涵养水源、保护水生态,目前全域森林覆盖率达到45.06%。同时小流域治理中,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71%。

河水穿城而过,满山的绿树花草,吸引了野生动物“定居”。自2015年1月济源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至今,性情机警的金钱豹频频“出镜”。仅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年2月,该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捕捉到金钱豹的影像资料达42次;河南的唯一一种灵长类动物——太行山猕猴,也从400余只发展到3000余只。

济源是祖国境内最北边的猕猴栖息地。为保护猕猴种群的繁衍与生息,当地投资500万元,专门为猕猴整修了一条跨度1000余米的河上栈道,成为一条特殊的“生命通道”。

提速换挡产业旺

三面环山的济源,世代流传着愚公移山的寓言,弘扬久久为功、水滴石穿、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愚公精神。正是这股精神劲头,不具交通优势的济源,却“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企业落户济源,如济钢热处理有限公司、豫光金铅有限公司等。

9月2日,位于济源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的河南省力辉钢绳制品有限公司项目工地上,只见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建设,主要生产车间雏形已显。

“我们是新开工建设的工厂,所以采用的都是最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比如整个厂房的屋顶用太阳能板发电,采用先进的工艺净化水里的杂质,循环使用水资源,将排水做到零排放。并采用物联网等智能制造,这样每台机器每天生产多少量,哪个工位生产的产品均可传到生产中心进行统计。”河南省力辉钢绳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银生说。

项目占地120亩,依托原材料优势,采用国内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一流设备进行钢产品深加工。项目计划分期建设,其中一期规划产能3万吨,预计在2021年初建成投产。

济源是中西部最大的优特钢基地,该公司把钢产品进行粗拉、热处理、细拉、捻股、合绳等工序后,深加工后的钢绳就做成出库了,4000元一吨的原材料经过深加工,做成绳子一吨能卖到7000元。

胡银生说,深加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竞争力,建厂时就考虑用先进的设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践行绿色发展,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环保智能化工厂,也是企业实现高质量长远发展的尝试。

与此同时,济源的“中国白银城”正通过实现首饰加工、文化品牌和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将“中国白银城”打造成为济源产城融合的新高地和全域旅游的新热点项目,从而拉长白银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在华乐万洋黄金珠宝有限公司看到,工人们或在打磨金银器,或在称重,或在将金丝、银丝线做成项链,各自在岗位仔细地忙碌着。一件件精美的金银器成品摆在展厅,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在后续销路方面,“中国白银城”网络直播孵化基地推出当前火热的网络直播销售。该直播项目负责人贾梦婉介绍,每天晚上7点半,一般固定有四五个直播间同时工作,“90后”主播熟练地打开手机软件,拿着最新的产品向大家推介,最多可有18个直播间同时推介产品。

加快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中高端方向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构建高质量产业支撑体系是济源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济源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济源生产总值增速居全省前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居全省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省第2位,多项主要指标增幅和人均指标居全省前列。

涛声歌声幸福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然而济源,曾经守着黄河没水吃。

现在大到六七十岁,小到二三十岁的人,都有一些名叫“开工”的。就是当时人们盼着黄河小浪底工程早日开工,用上黄河水。

黄河小浪底北岸(济源)灌区工程建成后,有效缓解了济源城市供水紧张,济源告别了守着黄河仍要打井用水的尴尬,让黄河成了幸福河。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济源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以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城市提质、文化传承为突破口,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两岸的济源段迎来了新画卷。

记者在今年5月1日新开园的蟒河公园看到,公园环湖营造蟒河岸边“山、湖、河、城”相依的格局,湿地内有芦苇、菖蒲、水葱等。

“公园环境优美,在这转转心情也美,住得近晚上在家还能听到音乐喷泉的声音,跟住城里一样。”70岁的济源玉泉办事处西郭路村村民赵兰英说,城市变美了生活也跟着美了。

据介绍,济源按照“创建引领、河湖连通、提升路网、拓展济东”的思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秀灵美丽宜居幸福城市。聚焦中心城区的短板和薄弱环节,谋划实施了一批市政设施、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引水入城,打造水系,带动济东区域开发,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动“善建”向“善治”、“善管理”向“善服务”转变,把城市建设得更有色彩、更有温度、更有内涵、更有活力。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快建设。

此外,济源注重文化传承,凝聚济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深入挖掘愚公移山、道文化、河清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山一水一精神”品牌,打造黄河文化传承保护示范区。

其中,济源以王屋、济水为根,加强对王屋山道文化的挖掘和宣传,提速创建王屋山国家5A级景区创建,加强对济水文化的抢救性保护和弘扬,积极将济水之源打造成中国独具特色的河济文明展示园,并以愚公移山精神为魂,扎实做好愚公移山神话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中体现济源元素、唱响济源声音。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李 焱 摄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