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客户端记者 高玲 罗希 通讯员 田园 文/图
8月27日下午5时许,淡橘色的余晖打在老西门的矮城墙遗址上,让深灰色的城墙顿时有了一种肃穆之感。
老西门已经成为常德市民的网红打卡地。
这段始建于1373年的明城墙,在1943年常德会战的炮火中几乎损毁殆尽,只剩这点断砖残垣,成为历史的见证。矮城墙遗址旁边,孤单地站立着一座碉堡。这座碉堡和当年常德城内大街小巷的碉堡一起,构成了1943年常德城的防御体系。配上当时国民革命军第74军出类拔萃的火力,形成了强大的据点。走进碉堡内部,射击孔和弹匣格清晰可见,而浑厚的墙体,则是采用当时同盟国援助的高标号水泥掺以碎石浇筑,受弹面厚度约为70厘米,在守卫常德城的战争中重创了进犯日军,经历了炮火的考验。历史记载表明,眼前的矮城墙抗战碉堡,是常德守城战中坚持到最后的几个重要阵地之一。
矮城墙遗址。
当时光行进到2010年,身处常德老商业区的老西门暴露出它的局促,街巷狭窄拥挤,房屋破旧不堪,居民出入不便,与下南门大商圈的繁华舒展相比,显得极不协调。
2011年,常德天源住建有限公司启动了老西门棚改项目,包含葫芦口、光明巷、矮城墙及一水厂四个棚改点,总投资21亿,要在这片130亩的土地上描绘蓝图。
敞开护城河、复建矮城墙、修缮抗战碉堡、再现窨子屋,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老西门片区独有的地理记忆,又同时展现出其现代城市的魅力与气质,天源公司大开大阖,把老西门变身为常德的“城市大客厅”,打造成具有常德历史文化地标意义的“文化旅游街区”。《建筑学报》这样评价老西门项目:在创造性地延续古城肌理和历史建筑类型方面,已经介入了当下关于历史、遗产和遗产研究保护问的争论,暗示了一种多元的、人文的、艺术的、非原物的历史遗产保护的新思路。
抗战碉堡与矮城墙。
在这个清晰的历史保护与人文元素的思路中,有我们今天所见的抗战遗址、窨子屋、护城河,也有钵子菜博物馆、老西门剧场、止间书店,还有四季花街、情景水街和二十四桥,朴素的居民楼与现代城市文化街区融为一体。常德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说,就连回迁房的设计都完全考虑了原居民的生活习惯,每隔几层有一个公共平台。老西门文化旅游街区的建成,给了市民一种崭新的生活体验,市民可以在这里追溯过往,也可以在这里享受当前。这里既是他们招待远方亲朋的会客厅,也是他们生活的四季与日常。
钵子菜博物馆。
护城河里有小船在清理水面,花桥上有人在拍照,一位老人坐在树荫下阅读《常德晚报》,常德老西门抗战文化展示馆内有市民正在参观,止间书店内不少人正在认真读书。这就是你看到的老西门的平常一天。
老人在阅读“常德晚报”。
2018年1月正式开馆的常德老西门抗战文化展示馆,毗邻矮城墙遗址和抗战碉堡,内有与抗战相关的遗物、文件、报纸等300余件,目前已成为市民了解常德会战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军号、死难者名单、战争照片、报道常德会战的报纸…… 一张张看过去,仿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就在眼前。
老西门抗战文化展示馆。
与抗战碉堡面对面的就是止间书店。这座2017年底正式营业的书店,在实体书店经营普遍低迷的大势下,却为老西门积攒了大量的人气,不到三年时间,70多场读书活动,每天200多人次进出,每周六免费播放的经典电影,为学生精心打造的“止间自修室”,都让人不知不觉地把步子迈向她。一座书店,就是一个人在这座城市里,除了家之外的另一个精神归所。
止间书店内景。
在老西门,很容易与自己的内心相遇。寻找现代的人,可能会遇见历史。寻找美景的人,可能会遇到美食。不管哪一种遇见,都让人感到欣喜。对生活在武陵区的女诗人陈小玲来说,老西门是她向外地朋友推荐常德时的首选之地,更是她们与一段历史“短兵相接”的怀想之地,她在《我看见70多年前的那场战火》中写道:我得屏住呼吸,得把脚步放慢/我要好好抚摸,这长满青苔的老城墙/一道闪电,划破岁月,砸开时光的隧道/撕开历史的长河,我一眼就看见70多年前的那场战火/看见硝烟四起,弹片溅飞,处处焦垣断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