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童年时期有一个非常佩服的人,那就是我堂妹,因为她能在我婶婶跟叔叔的魔音灌耳中淡定的吃下饭。
叔叔是做肉类生意的个体户,平时早出晚归经常不在家,脾气也有点暴躁,所以家里孩子的教育都放在我婶婶身上,她对我堂妹的吃穿住行都很关心,平时也把堂妹照顾的很好,但只有一点,就是喜欢不停地讲道理。
举一个例子,有次我去他们家吃饭,饭吃了一小时道理就讲了一小时,话题从堂妹上课不认真讲到生活习惯再讲到考试成绩,断断续续扯了很久之后,最后说要好好读书,书是为自己读不是为父母读等等。
整顿饭下来听的我胃口都不好了,但堂妹居然能面不改色的吃下两碗饭,出门的路上我说你妈也太能说了,你怎么还那么淡定。我堂妹当时悠悠地回了我一句:“习惯了,我从小到大都这样。”
问题是不止我婶婶,我叔叔也很能说,他还不止给你讲道理,一定要你对他说的话,有所表示才能放过你,夫妻两都在家时,那简直是360度立体式音箱环绕。
但说实话,这种念叨式的教育在我看来并没有起到作用,因为青春期的我堂妹还是义无反顾的叛逆了。
你看,唐僧式父母,就是这样,不会教孩子,话还多,最终也没能有好的教育效果!有位育儿达人在文章中写道:“见过低情商的父母,就是不断给孩子讲道理”。我深以为然。
“唐僧式”和这几类型父母再努力也无功教育家卢梭认为,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僧式”的父母话语输出属于低能量,起不到让孩子改变的效果,不会教,话还多!除此之外,这几种类型的父母其教育也是属于无用功。
1. 攀比式父母
这类父母平时挂在嘴边最多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考试打了多少分、在家干了多少家务、平时多么孝顺等等,再把自己家的孩子拿来作对比最后贬的一无是处。孩子听到这些话后,并不会像父母想象的那样奋起直追,反而会破罐子破摔,有的甚至会变得比以前更差。
这其实属于心理学上的“负性攀比”,即起到负面作用的攀比心理。这种攀比只会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伤害他的自尊心,他会认为父母更喜欢别人家的孩子而不是自己,从而影响亲子关系。
2. 溺爱式父母
这类父母就像是超人保姆,把孩子的一切都打理的井井有条,事无巨细溺爱太过,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就像大自然中的植物,总是春风和畅当然是好的,但有时也需要承受下狂风暴雨才能丰满羽翼,否则最后养出来的只会是离不开父母怀抱从而啃老的巨婴。
3. 银行卡式父母
还有一类父母从不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他们一心认为在物质上给孩子最好的就是全部。这类父母或许因为工作繁忙,或许因为教育观念如此,从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
最后,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最后把自己变成银行卡,沦为金钱的工具人。
建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分三步进行著名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从不是简单的讲道理,不是泛滥的爱,也不是只满足物质的需求,它建立在家庭关系,与父母之爱上的几颗心越靠越近。低情商的父母,才会不停的给孩子讲道理。想要摆脱唐僧式教育,建立起正确的讲道理模式,也许你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道理”的正确性。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实在是太能说。但他们的说从没说到点子上,充其量就是把自己以前听过的、看过的再转述给孩子,教育成了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在这样的状况下,道理就失去了本身所蕴含的力量,它变得苍白,因为对孩子来说,道理只是不痛不痒的几句话。
要想正确的讲道理,家长必须让孩子在生活中自己去体验,必须让他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经验,这样他才会知道你讲的道理是对的,才能听进去你的道理并化为己用。
第二步:避免向孩子灌输低级价值观,尽量讲正确的道理。
家长要避免用低级价值观去污染孩子,比如看到孩子总是把自己的资料借给同学,不是鼓励孩子,而是劝孩子说,这样太浪费自己的心血,你帮人家,人家不一定感谢你,再说考试考的比你好怎么办?
这种带着精致利己主义的“人生道理”不如不讲,孩子若真听进去了才叫教育的失败。
第三步:尽量少讲道理多做事,身体力行成为榜样。
身体力行,这四个字说到容易做到难,比起孩子这似乎对父母要求更加高。但这是好的家庭教育最直观的模式,从幼年到成年,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是父母,
如果父母都品行端正,生活习惯良好,有远大的志向,那么孩子绝对差不到哪里去,因为父母永远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对象。
写给家长朋友们:
美国教育家泰曼·约翰逊曾说:“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好的教育不靠说教,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才最重要。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你的孩子感受如何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
相关链接一:孩子为啥屡教不改?了解“二八”法则,让育儿更高效
相关链接二:《猎狐》:杨建秋敢借300万?“贪婪”背后,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相关链接三:嗯哼被取外号,杜江高情商反应,家长感慨:方法还得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