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蒙恬临死之前说的一段话,让曹操“怆然流涕”,亦让后人肃然起敬

2020-09-03新闻15

贞观年某一日,唐太宗李世民对臣僚说:“朕欲上比尧舜,不使冤案现于本朝。各位不妨说说,古代哪一将相死得最冤?”当时在场的有丞相房玄龄、谏议大夫魏徵等人,有的答“白起”(战国时秦将);有的说“伍子胥”(春秋时吴将)。听罢臣僚们的议论,太宗摇摇头说:“朕观最冤的是蒙恬。”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中,蒙恬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为秦国攻城略地,出生入死;为秦国疆土的开拓,为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秦始皇对蒙氏家族非常信任器重。蒙恬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外出都陪着始皇同坐一辆车子。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其他的将相们没有敢和他们争宠。

蒙氏家族世代为将,战功显赫,到了蒙恬这一代更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公元前221年,蒙恬大将军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率领的军队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在黄河上游(今宁夏和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区),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一战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这一战是蒙恬一生征战的最大战绩,人们称赞他是“中华第一勇士”。蒙恬的才华,在整个秦国首屈一指,甚至秦国的丞相李斯也自叹:“蒙恬将军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过我。”

秦始皇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大举焚书坑儒,他的长子扶苏竭力阻止,秦始皇非但不听,反而把他贬到边关,让他监督蒙恬守卫边疆。从此,扶苏和蒙恬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扶苏初到边关,甚为苦闷,蒙恬劝告他说,既来之则安之,守边也很重要。扶苏感到蒙恬待他诚恳热心,便安下心来协助蒙恬训练军队。两人甚是投机,便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这为蒙恬的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笔。

英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各色的小人,致使很多英雄经常不是战死在沙场,而是饮恨不能善终。蒙恬的死可以说是带着悲壮、无奈与叹惋。

秦始皇死后,宰相李斯与中东府令赵高合谋篡改遗嘱拥立胡亥为皇帝,同时赐死扶苏,赵高逼迫大将军蒙恬及蒙毅自刎。

《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蒙恬在临终前曾说:“吾先人及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虽囚击其势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主也。”

意思是,“从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孙,为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带兵三十多万,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势力足够叛乱。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明白,蒙恬甘心一死,既不是因为无能怯懦,也不是因为昏昏噩噩、忠奸善恶不分,而是来自他的侠肝义胆、坦荡胸襟,读来令人肃然起敬。

曹操在其《述志令》对此评价说 :孤每读此二人(另一人是乐毅)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三军将士得知将军死后,怀愤含泪用战袍撩土将其葬于绥德城西大理河川,遂形成现在的小山丘,与扶苏墓遥遥相望。有诗赞云:“春草离离墓道浸,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笔干枝,难写孤臣一片心。”

蒙恬之死,直接导致了一个结局,就是30万秦军彻底溃散,之后,秦帝国的灭亡也就注定了。

#楚汉#君王皇帝#秦始皇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