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家门口就能做高精尖手术!松江区中心医院这样守护居民脑智健康
从区中心医院回到泖港镇的家中,88岁高龄的盛老伯又能有说有笑了。而十多天前因突发脑梗被送进医院时,他的家人还在为老人的健康担心。而今,放下悬着的心,一家人对家门口的医院满心感激。
“很多年前,病人一听到‘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字眼,大多都会选择去华山医院。”从眼前事讲到往昔事,区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方俊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他说,医院升为三级乙等医院后,更加有底气对疑难杂症患者讲“家门口就能治”了!
高精尖日益精进
诊疗水平接轨国际先进
提到中风或脑卒中,大多数人都会摇头表示无奈,大家对于中风患者的治疗印象似乎还停留在挂盐水保守治疗的阶段。“其实,抓住治疗时间窗,中风患者是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的。”方俊说,在中心医院,偏瘫进来、走着出去已经很平常了,其中还包括不少高龄患者。
盛老伯就是个典型的例子。8月9日做了脑梗取栓手术,术后两个小时后便能在家人的搀扶下上洗手间了。这刷新了盛老伯的女儿对脑梗疾病及医院的认识,她说:“入院时没抱太大希望,医生说手术治疗有希望恢复健康,我们其实很担心,也想过转到市区医院去,又担心路上折腾出事,毕竟年纪大了,加之又是脑子里的毛病,没想到在松江就看好了。”
正如盛老伯的女儿所言,脑内部手术一向被视为高精尖手术,难度系数堪比拆弹,而中心医院这些年在脑血管病、动脉瘤夹闭、动静脉畸形、神经介入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持续性进展。升三以前,神经内外科就基本实现了病种全覆盖,其中,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近年来高发的动脉瘤疾病为例,因手术难度大,通常在三甲医院开展较多。
若问手术难度有多大?方俊直言无异于踩着刀锋跳舞。在医生办公室,他翻出7月31日凌晨的一例脑出血卒中病例,从影像片上可直观看到,患者颈内动脉血管上有两个凸起的血管泡,大小在4毫米左右。“血管泡一旦破裂,就会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方俊说,这种情况需要及时用动脉瘤夹将血管泡夹闭。由于颈动脉血管位于大脑深部,周边血管众多,手术操作并非易事,加之血管泡壁膜非常薄,薄到可以清楚地看到血管内的血流,稍不注意就会破裂。尽管难度系数如此之大,但类似的手术在区中心医院已经属于常规治疗,月均手术量可达十多台。
多学科协同联合
卒中防治网络越织越密
技术突围走在前列只是一方面,联合作战织密卒中防治网络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8月25日,区中心医院接受了上海市区域脑卒中救治中心的评估检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区中心医院副院长赵文彪表示,自2016年启动卒中防治中心建设以来,医院便在多学科联合的卒中诊疗管理模式与分级救治区域协同的卒中中心网络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发力。
如今,医院不仅开设了脑卒中专病门诊,还在优化院内急救流程、畅通绿色通道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8月20日,急诊危重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导管室、检验科、影像中心等科室联合开展了一场急性脑卒中救治应急演练。从急诊预检到CT室优先检查预判为急性脑梗,再到多学科会诊进行溶栓治疗,最终经绿色通道办理入院,并直送介入导管室进一步治疗,1个小时的演练紧张而有序。
救治流程的无缝衔接必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运作。据介绍,医院不仅成立了以医务部、信息科、急诊、I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放射科、检验科、康复科、护理部为组织架构的卒中中心管理委员会,还制定了卒中中心管理制度,实行联合查房制度、联合会诊制度、多学科联合例会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联合讨论制度等。
此外,分级诊疗也成为卒中中心建设的亮点。“脑卒中发病后的3至4小时被称为黄金救治时间,因此,缩短救治时间至关重要。”赵文彪直言,救治时间的缩短是一项系统工程,社区医院首诊、120院前急救等都是卒中救治的重要环节。这几年,医院不仅定期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务人员进行脑卒中防治相关知识培训,还与120急救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有效推进了卒中处置迁移。
抓防抓治,还得抓康复。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术后康复指导也尤为重要。据介绍,医院康复科自与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以来,每年直接转至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进行后续康复治疗的患者稳定在350例左右,脑卒中病区住院患者早期康复人数每年也在560例以上。
文字:王梅
图片:区中心医院、王梅
编辑:周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