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振坤
肝脏疾病经常会出现一些症状和体征,但为什么会有这些临床表现?
一、疲乏无力
这是肝脏疾病最常见的症状,还可能是肝病的早期症状。肝病的乏力和劳累引起的疲乏无力不同,因劳累引起的乏力在充分休息后就会消失,肝病的乏力与休息无关,早起就感到乏力,躺下也乏力,甚至洗脸、吃饭也不爱动,全身有一种说不清的不适感。
乏力是各种病因导致损伤肝脏后人体发生的一种反应。乏力原因有:肝组织病变,使肝细胞糖代谢发生障碍,制造和贮存的糖减少,而糖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能量不足就感到乏力;肝病时胆红素代谢障碍,使血液中的“胆盐”增加,而体内一种叫做“胆碱脂酶”的物质减少,使人体内的“神经——肌肉”结合功能发生紊乱,导致乏力;肝病时脂肪代谢发生障碍,使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K、E等不能很好的吸收和利用,特别是维生素E缺乏更易发生乏力;肝脏有强大的解毒功能,一旦发生肝损伤,解毒功能减弱,体内代谢产生的毒物、废物堆积,引起乏力。一般说来,肝病之乏力症状的发生是综合因素所致,如乏力减轻或消失,或患者自感轻松,这都提示病情的好转。
二、食欲不振、恶心、腹胀
食欲不振、恶心、腹胀是肝病发病后常有的消化道症状,也往往是患者的早期症状。食欲不振经常伴有恶心、厌油腻、胃饱胀感等,平时喜欢吃的食物见到了也厌烦,有时家中做菜散发出来的油味也受不了,甚至恶心、呕吐。
当肝脏发生病变时,其加工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能力下降,排泄有害物质(废物、毒物)的能力也下降了,这些有害物质作用于肠胃,会造成食欲下降。肝病时胃肠道出现充血、淤血、运动减弱的现象,也是食欲不振的重要原因。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的,经胆管流入肠道,主要作用是消化脂肪,肝病时胆汁分泌减少,消化脂肪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厌油腻感,有时甚至发生腹泻。肝病时肠道吸收不好,食入蛋白质较多,会被肠内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并进一步加重食欲不振。
三、尿黄
健康人的尿色为浅黄色,天气热、喝水少、出汗多时,尿色也会发深,但都是暂时性的,多喝一些水问题就解决了。肝病时的尿色深也常是早期表现,尿色由浅黄变深黄,开始如茶色,重一点时如豆油状或酱油状。尿黄并不一定就伴有皮肤黄疸,有的慢性肝炎经常有尿黄的情况,却无黄疸,但皮肤黄疸越严重,尿色也会越深,是病情加重的表现之一。
正常时,肝细胞不断分泌胆汁,由毛细胆管汇集到肝管流出肝脏,注入小肠内。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内的毛细胆管发生变形或扭曲,甚至堵塞,胆汁的流动受阻,最后逆流进入血液中,血液中的胆汁成分(主要是胆红素)高出正常范围,就要通过尿滤出,胆红素氧化成尿胆素,将尿色变深。因此尿黄的深浅变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组织病变的轻重。但有的慢性肝病从整体看肝病并不轻,只是肝脏病变没有严重地影响胆汁排出,或因肝脏有优秀的代偿机制,所以没有明显的尿黄及皮肤黄疸。
四、肝区不适或“肝痛”
约5~8成患者存在肝痛。患者除了肝区疼痛外,还有右上腹及右背部不适,疼痛性质为一种持续性胀痛、钝痛或隐痛,在活动、久坐、咳嗽、高声谈笑时可能加重疼痛,行走时有索引痛,甚至不敢大伸腰。大多不是特别严重,极少数人可发生阵发性剧痛。这种疼痛和饮食没有明显关系,但清晨较轻,下午和晚上较重一些,右侧卧较明显,左侧卧就缓解,休息时疼痛也会有缓解。
肝病患者的肝区疼痛、不适的原因有:1、在肝脏表面有一层坚韧的肝被膜,包裹并保护着肝脏,发生肝病时,肝脏本身就要肿大,肝被膜被伸张和牵拉,虽然这个肝被膜有一定的弹性,但被持续性牵拉必然影响到神经纤维,引起肝痛。肝脏的炎症改变可波及肝被膜以及固定肝脏位置的韧带(如冠状韧带和镰状韧带),因炎症剌激或牵拉而发生疼痛。2、有的患者除了肝组织炎症之外,在肝周围组织也可发生反应性炎症,形成所谓的“肝周围炎”,稍微活动可产生疼痛。3、肝病的病变多为弥漫性的,一些深入肝内的神经末梢会受到炎症的剌激,也会产生疼痛感。4、肝病时往往会累及胆囊和胆道系统,引起胆囊和胆道系统炎症,正所谓“肝胆相连”,无疑也会让患者感到肝区不适或疼痛。
五、女性月经不调,男性乳房发育
慢性肝病无论男女,性欲减退是很多见的一个症状,而女性突出的表现是月经不调、停经、经血稀少、经血淋漓等,还有乳房萎缩、不育、性生活时阴道分泌物减少等等情况。
男性肝病发生性欲减退是因为体内的雌性激素增加的缘故,雌性激素在肝脏代谢,而肝脏有病不能很好地代谢(灭活)雌性激素,造成雌激素在体内堆积,发生男性乳房发育和影响性欲。女性肝病代谢雌性激素的功能也会减退,其体内的雌性激素也应当增加,这本应当让女人的性欲增强,为什么反而使其性欲降低呢?国外有人检测女性慢性肝病的雌性激素水平,多为正常的。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命令垂体分泌“卵泡刺激激素”和“黄体生成素”,而这两个“素”又要刺激卵巢分泌“雌性激素(雌二醇)”和“孕激素”(孕酮),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精密的传动轴,层层下达命令,同时还会反馈调节,使这个“轴”处于平衡状态,调节人体性激素的分泌。当这个“轴”某一处出现问题时,就要打破平衡,导致一系列的女性生理问题(如月经、性、孕育等)。慢性肝病主要是将这个“轴”平衡功能扰乱了,如果是病毒性肝炎,病毒不只是侵袭肝脏,有时对卵巢也会侵袭。也就是说,此时女人的性欲并不是单一由雌性激素多少来决定的了,与性有关的内分泌激素的紊乱才是真正病因。
六、肝病面容
肝病面容是指慢性肝病患者面色污秽发黑少光泽而言,有时可见黑红色淤点、淤斑,患者像经常不洗脸似的,这是慢性肝病特有的面部表现。主要见于肝硬化患者及一部分慢性肝炎患者。据统计,肝硬化及慢性肝病患者具有肝病面容者达到28%~35%。
肝病面容发生的机理也和肝病的肝功能障碍有关,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其肾上腺机能减退,肾上腺髓质综合肾上腺素的功能降低,进一步影响色素代谢,色素进入皮肤而使皮肤变黑。另外,患者的交感神经抑制黑色素生成作用减弱,使黑色素生成增多,进入皮肤后出现肝病面容。还有人认为,慢性肝病患者体内的雌激素增加,使皮内的硫氢基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减弱,结果酪氨酸酶使酪氨酸变成黑色素量增加,沉积皮内,让皮肤变黑。实际上,慢性肝病患者全身皮肤都有“变黑”的倾向,只是面部暴露在外更明显罢了。
七、出血倾向
并不是只在肝病严重时或到了肝病晚期(如肝硬化)才有出血表现,有人在非肝硬化的肝病患者中调查发现,15%有出血倾向,如齿龈出血、鼻出血(鼻衄)、皮下小出血点、经期血量增加、胃肠道出血等,大多数肝病患者是在刷牙、洗脸、吃饭、咬嚼水果、馒头等情况下看到少量的出血或血迹,病程越长出血的情况越多见,如果出血较多较严重,特别是呕血、便血、注射部位有大片出血斑时,就要格外注意,必须住院观察并查明原因。
肝脏是制造凝血酶原和其它凝血因子的器官,肝脏病变时,制造与凝血相关的物质发生障碍,很容易导致出血。有的慢性肝病伴有血小板减少,也是引起出血的原因。有的肝病患者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血管破裂可致出血。肝病严重时,胃黏膜糜烂更会引起胃出血。肝病发生出血倾向的原因较多,不要惧怕和惊慌,轻微出血要注意观察护理,看是否有扩展趋势,监测血压、脉搏、体温等变化,及时就医。当然,对于门脉高压引起的胃底下、食道下段静脉曲张并导致破裂而发生的消化道大出血,必须争分夺秒地急救,不可有丝毫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