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游牧民族归顺后如何被安置?两汉时期的“内外”管理制度

2020-09-03新闻10

汉朝与游牧民族的交流经历了从和亲政策向贡纳体系转变的过程,匈奴等游牧民族在经济上对汉帝国有一定依赖,因此,他们被逐步纳入贡纳体系之中,其中一些民族甚至直接归顺了汉帝国。归顺汉帝国的游牧民族根据不同情况享受不同待遇,这成为了汉朝与游牧民族经济交往的重要部分。

一般来说,归降的游牧民族自成一类,他们在整个汉帝国体系中占据独特位置。一方面,尽管他们已经归降,但是仍然保留着他们原有的特征及文化认同,同时,他们也是成为汉帝国成员的后备之选;另一方面,他们与很多汉人相似,是汉朝皇帝的子民,但又和汉人不同的是,他们仍然处于融合的状态。而他们要完全转化为汉人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汉帝国必须创造一种新的管理体制来解决这种半胡半汉之人的安置问题,以使他们得到好的照顾又不危害害汉帝国的统治秩序。

西汉疆域图,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游牧民族的分布范围

不同角度的“内”与“外”

在儒家关于边境和对外政策领域的内外原则指导下,边境地区的胡族人存在着普遍的内外区分。就这一内外结构对于汉帝国来说:汉朝是世界的中心,而汉朝边境外的地区便是:“外部地区”,各种胡族人居住于此;东汉时期蔡邕曾指出:秦朝修建的长城和汉朝建立的边境要塞都是为了把内部区域和外部区域划分出来;另外,在汉帝国边境的确立之中也存在这种内外之分。三国史学家韦昭认为,中国内地的郡称为内郡,而那些在边境沿线有着防御胡族的要塞被称为“外郡”,这种区分一直贯穿整个汉朝。

长城,我国历史上,长城一直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也是中原王朝对抗游牧民族的屏障

内外之分一直存在,但是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认为内外区分在汉族和游牧民族之间,这种区分也在蛮夷族内部。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想要明确区分汉族和蛮夷族几乎不可能实现,两者不论是经济、政治甚至是战争存在着相互交流。因此,把原先的对于胡汉的“内外之分”应用于归降的蛮族人身上是很有必要的,于是便有内蛮夷和外蛮夷的区分,而且当归降的蛮夷被划定为内蛮夷的时候,之前设立的把他们和汉人隔开的边境障塞就会被拆除;而边境障塞的撤除的同时也意味着保卫汉帝国的边境就交给内蛮夷了。

边境地区的匈奴人

《后汉书卷九十》记载“及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可见在汉武帝时期,归降的乌桓人被安置在北部和东北部以外的地区替中国防御匈奴的入侵;另外在《后汉书卷二十三》中记载:“其后匈奴惩乂,稀复侵寇,而保塞羌胡皆震服亲附,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可见此时已经有了“保塞羌胡”的称呼,而这一称呼的来源是因为他们已经纳入汉帝国的版图并为汉帝国守卫边境。

对归降蛮夷人的分类

要想了解汉帝国针对不同来源的归降蛮夷人而采取的不同的措施,应该首先清楚这些蛮夷人是如何通过归降而变为内蛮夷的。那么,在汉代什么是内蛮夷呢?这种称呼在历史中通常记载为“内属”,即中国的内臣,尽管这一称呼有时用作表示在汉帝国贡纳体系下的胡族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用作边境归降并纳入中国版图的蛮夷人。

南匈奴归顺后被汉朝安置在甘肃庆阳、宁夏、山西、陕西以及河北省北部

《汉书卷九十》中记载:宪等奏言:“羌豪良愿等种,人口可万二千人,愿为内臣,献鲜水海、允谷盐池,平地美草皆予汉民,自居险阻处为藩蔽。可见,羌人是以12000人的部落、连带自己的土地并且承担为汉帝国守护边疆的条件来成为中国的内属的;于是,我们认为当蛮夷成为中国的内属时,他们不是作为个体向汉帝国投降的,而是连同土地作为部落群体向汉帝国投降的;另外到了东汉时期,在胡族人成为内属时,要向汉帝国报告部落人口数量,因为他们要承担赋役等义务。

《汉书》

接下来我们便看对归降蛮夷的区分。首先是属国,当大量的蛮夷人归降朝廷时,他们会被组织成一个“属国”,即附属的国家。在汉武帝时期,属国广泛的应用于容纳数量急剧增加的归降蛮夷。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汉帝国通常允许归顺的属国蛮夷遵循他们自己的社会风俗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同时也受汉帝国的防备;属国的蛮夷受汉帝国的控制而不是直接统治。内外之分本身就是相对的,属国相对于纳入汉帝国版图的蛮夷人来说,应该是外蛮夷;但又相对于仅仅纳入贡纳体系的蛮夷来说,他们又是内蛮夷。在整个汉朝时期,也有将一些归降的蛮夷直接置于郡县的管理之下,而这些蛮夷通常是或多或少被汉化了的。

西汉版图,可以看到其行政划分里有郡县,西汉高开始是分封制,后来改为郡县制,一部分郡县的设立是为了安置

公元前128年的沧海郡和公元69年在云南设置的两个县,便是因为当地蛮夷归顺所设立的。另外,在属国和郡县之间还可以区分是第三种类型,那就是部。通常一个郡分为好几个部,而每个部的蛮夷人由中国官员都尉掌管,这是与属国不同的地方;但是他与郡县也有不同,他们受到了区别对待对待,有时也会与汉人隔离开。部这一类型表明这些蛮夷人可能还不够顺服,因此不能纳入郡县体制之中;而汉帝国将其与属国区分目的也是逐渐把境内的蛮夷人纳入中华文明这一体系之中。但我们也应注意到,这种具有中间性质的部有时也可能被转化为属国。

归顺蛮夷人的待遇

既然对胡族进行了一定的区分,那么说明他们所受到的待遇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外蛮夷”比“内蛮夷”得到更慷慨、更友善的待遇。从时间上看,由于政策的不同和历史局势的变化,归降蛮夷人在西汉的待遇要比东汉时期的好。西汉时期总体上是用金钱和爵位诱使匈奴归降并且对蛮夷的控制比较松弛,汉帝国赋予归降的蛮夷人的独立程度及其对属国的自治程度比较高。而在理论上被纳入郡县体制的蛮夷人要向汉人一样,向汉帝国缴纳赋税;在西汉时期,他们有时候可以免除这种赋税。

汉朝军队

而东汉实施包容性的蛮夷政策,归降的蛮夷人有着不同的待遇;强大而具有侵略性的蛮夷经常能从汉帝国得到经济援助,而弱小且顺服的蛮夷却受到中国官员的剥削。“内蛮夷”普遍要承担赋税,因为他们已经基本归顺驯服如同汉人,而赋税的轻重也影响着他们的态度:轻的赋税会让他们保持顺服,加重赋税会引发蛮夷人的叛乱。东汉末期,朝廷建立了户调制,这加速了游牧民族向汉朝臣民转变的过程。另一方面看,汉帝国也会交给他们耕地纺织的技术,鼓励他们发展农业,过定居生活。

和亲不一定代表屈辱,有时候也代表中原朝廷对游牧民族的重视,大量先进技术和生产、生活资料都会教给胡族

总评

总之,内外之分不仅在以往的汉人和胡人之间存在,在胡族人内部亦有归降、纳入贡纳体系和敌对的区别,并且在归降是胡族人之间,也有郡县体制下、属国、和部之间的区分。而这些区分势必导致他们享受不同的待遇,相对于内蛮夷来说,外蛮夷待遇较好;另外,这种待遇还有着时间上的差别,西汉时蛮夷的待遇要比东汉时好。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不同游牧民族享受不同待遇,我们能够看到他们逐步成为汉朝臣民的过程,从纳税到户籍再到发展农业开始定居生活等均体现了这一点。汉民族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生活资源,这使得其本身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但不得不承认,正是两汉朝廷推出了合理的对外政策和管理制度,才能进一步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安全。

#楚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