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山乡位于房山西北部深山区,群山环绕,道路崎岖,全乡散落在方圆7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乡里的老年人大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慢性病,山村距离乡里的卫生院远,看病难,更是成了乡亲们多年以来的一块心病。
大安山乡西苑村海拔较高、天气多变。王金辉带领几名巡诊队员冒雨沿着田间小路前往乡亲们家中。
山村里的老百姓提供免费的送医上门服务。巡诊车所到之处,不管是村口路边,还是田间地头,招手即停,逐渐形成了定点巡诊、床头问诊、地边看诊、招手即诊的诊疗模式。
早晨,队员们准时乘车出发巡诊。六年时间,他们巡诊路程超4.2万公里。
自从6年前,大安山乡卫生院成立了“红色天使”医疗巡诊队,山村老人看病难题得到了缓解。初秋,大山里的早8点,天已亮晨尚寒。在大安山乡卫生院门前,医生与护士麻利地将一箱箱医疗设备与药品搬上了车。6年来,这支巡诊队在北京市劳模、大安山乡卫生院院长王金辉的带领下,累计巡诊里程超4.2万公里,除了每月一次的大巡诊外,每天还安排小队走村串户,为大山里的村民看病。
巡诊路上,队员们只要看到乡亲们招手就会下车询问情况。碰到肌肉扭伤等小毛病随队医生在路边就提供治疗服务。
一路上万籁俱寂,记者与王金辉聊起巡诊队的缘起。“6年前,我刚调到大安山的时候,就发现这里的老百姓面临着看病难的问题。难在哪儿?难在交通上。山路坡度大,下雨、下雪的时候,车根本上不去,还经常会有落石。老年人到卫生院看病,很不方便。”王金辉说,既然老百姓出不来,那作为医生,就应当走进去,他和同事们商议后,决定定期到村里去,为这些老人送医、送药、送报销。
很多老人把巡诊队员当成自家人。每逢巡诊的日子,队员们在完成诊疗工作之后,还要和老人聊聊家常、问寒问暖。
那为何起名“红色天使”?王金辉一旁的年轻大夫接过话茬:“这是大安山乡上千名老百姓给我们取的!我们都很喜欢!”几位年轻人应和着说,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支巡诊队,实现了治病救人的初心。
送诊到床边炕头,队员和乡亲们心手相牵。
对于很多常年卧床、行动不便的患者,巡诊队员们更是格外照顾。不但要进行常规检查和诊疗,还要一对一进行康复治疗。
那是巡诊队成立初期的一个寒冬,天降大雪,道路封闭。眼看到了与村民提前定好的巡诊日子,王金辉等几位党员医生决定徒步进村。平常开车只需10多分钟的路程,那天众人却在风雪中走了一个多小时。“当村里的大爷、大妈看到我们身上全都覆盖着白雪时,先是一愣,紧接着领我们进屋,还把最靠近火炉的位置让给我们。”村民看到队员们胸前都佩戴着鲜红的党徽,便给起名“红色天使”。
疫情期间,巡诊队员们在完成日常巡诊的基础上,加大对村内公厕等公共卫生设施的消杀力度,防止疫情蔓延。
说着,巡诊队到达了目的地,一个位于山沟最深处的小山村。老人们看到大夫,仿佛见到了亲人,露出了愉快的笑容。看病的过程倒更像拉家常。因为常来巡诊,这里每一位村民患有怎样的慢性病,医生们都做到了心中有数。村民看病不收取挂号费和诊疗费,每周需对低保户、新中国成立前入党老党员入户一次检查问诊。
常年坚守在深山区,很多巡诊队员不能天天回家。闲暇时,队员们在宿舍里或是给家人打个视频电话,或是聊聊专业业务,其乐融融。
通过6年的不懈努力,下村巡诊的工作模式使大安山乡村民的健康意识和保健能力不断增强,疾病发病率和致残率大为降低,原有慢病患者大多处于良好稳定状态。下村巡诊工作得到了北京市卫健委的认可,并在全市山区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实施,起到了方便山区居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效果,缓解了市内山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摄影:饶 强
文字:陈 强
监制:李继辉
除注明外,本号内容均为京呈原创
转载请后台征得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