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土地的誓言》文学常识 国恨家仇的风格的诗

2020-07-19知识8

关于国恨家仇的古诗 你好!1.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 儿(陆游)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土地的誓言》文学常识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 端木蕻良,著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他属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现当代著名作家、小说家(文学派别),他们的作品大都表现了家仇国恨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的双重情感.现当代著名作家、小说家.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辽宁昌图人.1912年 9月25日生.中学时代就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3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大江》、《求是》,长期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端木蕻良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日本侵华战争的蹂躏,把中国折腾得千疮百孔.曹京平为了掩人耳目,避免国民党迫害,在写完小说之后,突发奇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辛弃疾与苏轼都是宋朝著名词人,你认为这两人谁的词更胜一筹? 苏轼与辛弃疾同为宋代最为耀眼的词人,成就皆登峰造极,那么二人究竟谁更胜一筹呢?苏、辛虽同为豪放派,但二人的风格还是有一定差异的。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评价:“东坡词旷,稼轩词豪”,苏轼所处的时代社会相对稳定,民族矛盾还未激化,所以其虽属豪放派,但国恨家仇尚未纳入其作品的描写范围。再者,苏轼一生数度被贬,深受佛老思想影响的他在词中更多的表现的是一种旷达洒脱,凌空出尘的气魄,其代表作《定风波》,《鹧鸪天》都很好的反映了这一点。辛弃疾则不同,所处的正是南宋倍受外族欺凌之时,北宋以来重文轻武的政策,加之朝廷的软弱,致使南宋朝廷军事实力大打折扣,面对山河沦陷之恨,他将胆气与不满通通融入词中,相较苏轼,辛弃疾笔下的豪放词更多了几分血性与江湖气,并且,辛弃疾之后,张孝祥,刘过,陈亮等词人纷纷涌现,可以说,辛弃疾完美的接过了苏轼的衣钵,并将其发扬光大。总之,二人并无高下之分,就看你欣赏苏轼的超凡脱俗还是赞叹老辛的古拙雄奇。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分别是?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根据书写年代,环境,内容,风格,心境的不同而评出的天下三大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 王羲之)《兰亭/梦》(安书楷/文)兰亭名扬天下,魏晋风流高雅。文书千载双璧,世人膜拜芳华。逸少倜傥不羁,坦腹东床佳话。书法蜕古去拙,行云流水潇洒。生来仙风道骨,超然意气风发。蚕茧鼠须落墨,信手妙笔生花。崇山峻岭修竹。曲水流觞清嘉。天朗气清观道,畅叙幽情烟霞。感怀人生际遇,功名利禄浮华。生死皆为虚诞,匆匆一梦天涯。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唐 颜真卿)亲人惨戮,地泣天伤。悲愤欲绝,痛断肝肠。贼臣逆乱,毁我大唐。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家仇国恨,岂能相忘?气冲霄汉,心驰沙场。祭血杀敌,慰藉魂殇。呜呼哀哉,尚飨尚飨。丁酉国庆/安书楷《品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宋 苏轼)借问明月几时有,把酒怅然问青天。诗中仙翁李太白,词里宗师苏子瞻。文华才情冠古今,怎奈命运总多舛。滔滔大江东流去,英雄有泪不轻弹。率性直言难入耳,乌史台前命一悬。谪居黄州逢苦雨,寒食时节更心寒。破灶空庖烧湿苇,荷锄东坡学陶潜。悟得红尘梦一场,几度秋凉人世间。丁酉秋月 安书楷《苏轼》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题是什么意思 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原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扩展资料起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陆游#文学#文化#苏轼#行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