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高德荣:会节约的人才是懂生活的人

2020-09-03新闻15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薛鹏

“我奋斗”“我幸福”。在大山深处的独龙江乡,普通的竹篾房上对称地贴着这样两句话,一笔一画都透着一股精气神。这里是被群众称为老县长的高德荣的家,门边的话是他的手书,也是他的精神。

高德荣,曾任云南省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贡山县县长等职务,获得“人民楷模”“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最美奋斗者”等多项荣誉。他长期坚守在条件艰苦的独龙江乡,带领群众打通了唯一的出山公路,发展了草果、重楼等产业,独龙族一跃千年、实现了整族脱贫。

获誉无数,高德荣的生活却十分俭朴。他居住的老屋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当,身上的灰色西装已经洗得发白,手上戴着的手表,已经有30多年历史。对于生活条件,他从不计较,觉得满足工作生活需要就行。

他常说,会节约的人才是懂生活的人。

高德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专访(怒江州纪委监委 李进明摄)

“不是小气,是要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

围坐在小圆桌旁,高德荣递过来一个两头略尖的熟鸡蛋,一边让记者品尝一边“推介”起来:这是独龙鸡下的蛋,这种鸡只有1斤多,肉质好,养殖价值高,是独龙江发展的新产业……

提起产业,高德荣就停不下来,在他看来,一个民族要靠自己走向富裕,没有产业不行,“要变输血为造血,不然脱贫快,返贫也快”。

为了发展产业,高德荣没少下功夫,也没少花钱。

2007年,高德荣决定试种一种适宜独龙江乡自然环境,且经济价值高、无需开荒的经济作物——草果。试种成功后,为了培训群众种植技术,他在独龙江边开辟了一片试验田,摸索着建起草果示范基地。

对于草果这项新产业,保守的独龙江群众却觉得心里没底。高德荣就挨家挨户地动员宣传,在示范基地里养起了鱼、鸡、猪,种了菜,搭建了大通铺,只要来学习种草果的群众,不仅吃住免费而且学成后能领到免费的草果苗。

“都是自掏腰包,拿工资往里面垫。”把钱花在群众致富上,高德荣很大方。但对于自己的生活,他却很“抠门”。衣服破了舍不得换,让老伴缝了又补,不让乱扔。家里很多东西已经用得很旧了,但别人动都不能动。

高德荣的驾驶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高德荣把衣服随手丢在车上,他就顺便洗了一下,哪知稍微一用力就把衣服上的小窟窿扯成了大洞。看到衣服已经破烂到这种地步,他便自作主张把衣服扔了。后来高德荣得知,硬是叫司机把衣服找回来,补好破洞继续穿。

“不是小气,是要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对于节约,高德荣有自己的认识。

“从小要培养节约的习惯”

一颗水果硬糖,是很多人小时候甜美的回忆。

但对于高迎春和高黎明来说,这样甜美的回忆更加难得。在父亲高德荣勤俭生活的带动影响下,姐弟俩从小就很节省,不仅帮家里养猪、干家务活,有了零花钱首先也是想着存起来,而不是直接拿去买糖吃。

“不管是2分钱,5分钱还是1角钱,都不会乱花。”高德荣回忆说,这样子不错,从小就培养他们节约的习惯,节省起来,把钱要用在该用的地方。

高德荣家中的生活用品(薛鹏 摄)

由于工作忙,高德荣陪伴子女的时间很少,但对他们的教育却一点也不少。

儿子高黎明到昆明读大学,一个月250元的生活费领了两三年,临近毕业才勉强提高到300元;女儿在县城买房,高德荣知道后也只是笑了笑说了句,“那你自己买”;儿女的婚礼,高德荣不允许以他的名义请客,甚至连他自己都是借着开会的间隙参加了一会儿。

“还有一个,自己的钱可以用,别人的钱一分一厘也不能用!”在高德荣看来,节约不只要从小培养,对于别人的、对于公家的,一点也不能贪占。

2006年,高德荣当选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按照规定,单位在州府给他分配了一套住房,但他拒绝了,“怒江穷,需要房子的干部很多,分给他们吧。”不要住房可以得到的补贴款,高德荣同样没有要。

有人不解地问,在州府有套房子,自己不住也可以给儿女住。“不行!”高德荣的语调抬高了好几度,“儿女们住分配的房子,就要有那本事,要住自己凭本事住!”

“我们全家都领工资,但是我的民族还不富裕”

“高县长来了两次,给了600块钱,给我和奶奶带了很多生活用品和食品,家里的事你不用担心,在部队好好干……”这是独龙江乡孔当村村民普光荣的妈妈写给他的信,为了让他在部队安心服役,高德荣无私地照顾起他的家里人。

在怒江州,高德荣的“大方”人尽皆知。他下乡总要自掏腰包接济有困难的群众,每每放下给困难户的大米、腊肉、油等生活物资,他都会说,“这些东西和钱,不是我老高送的,是共产党关心我们少数民族,上级让我送来的。”连他的驾驶员都说一开始很怕和他下乡,因为高德荣随身带的钱不够,就先找他借钱贴进去。

“他在贡山县工作时,家就是独龙族人的接待站。”熟悉高德荣的人都知道,他在贡山县那套47平方米的分配房,以前总是挤满了人。从独龙江乡来县城办事的群众,由于山高路远回不去,就在这里吃喝住宿;在县城上学的独龙族学生,寒假遇上大雪封山,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打地铺、吃大锅饭,多的时候一间小屋竟然要住上十几个人,而花费都是由高德荣的工资负担。

有人劝高德荣现在条件好了,不要穿得这么“寒酸”。他却说,“我们全家都领工资,但是我的民族还不富裕,怎么好意思打扮自己呢?与其花时间去打扮自己还不如用所有的精力去打扮自己热爱的家乡。”

如今的独龙江乡,出山的公路修通了,草果、重楼等产业建起来了,去年还开通了5G试验基站。“到这里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同行的当地干部笑着说,这里有“三环”(三条主干道)路,比贡山县城还要多。

提起这些,高德荣脸上挂满了笑容,“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如今的高德荣,已经退休却依然奋战在独龙族致富奔小康的一线,他奋斗着、幸福着,也依然俭朴着。

#高德荣#人才#群众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