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朝皇权:即使被压制和异化,其至高至大的属性却从未改变

2020-09-03新闻15

中国古代政权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皇权逐步加强的历史。在王朝政权的逐步加强之下,家天下的趋势成为了封建时代的特色。但是皇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发展,其中依旧有着曲折的过程。

明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政权,在明朝的几百年里,皇权得到充分的加强;但是由于制度的发展,明代皇权也遭到各方势力的牵制。一定程度上,以至高至大的皇权为核心呈现曲折发展的趋势。

这是明代特有的制度所造就的结果。从开国到后期的稳定,明代皇权的发展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时代。在皇权的巩固过程当中,也产生了被压制和异化的皇权,本文将从制度的角度,浅析明代皇权的曲折发展。

1、 开国的统一之举,废丞相、置留部以加强专制皇权

(1) 朱元璋吸取前朝经验教训,废丞相、分天下事物于六部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从马上夺得天下以后,朱元璋开始了治国理政的路程。他充分吸收了前朝三省六部制的经验,对于拥有宰相职权的机构非常忌惮。

在沿用这一制度的唐宋时期,皆有宰相职权盖过皇权的案例。因此朱元璋在任用宰相之初,便存有戒心。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朱元璋设立了新的机构来掌管中央职权,通过这方式削弱了丞相职权。

朱元璋开国之初通过新的机构设立,让皇权直接统御中央政府。但是无可避免的是,随着国家的日益稳固,相权有了发展的空间。

当初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的臣子胡惟庸担任了丞相。随着天下的安宁,野心勃勃的胡惟庸开始有了染指皇权的想法。这是朱元璋最不能容忍的,胡惟庸的飞扬跋扈也引起了其他人的反感。

在时机成熟以后,朱元璋下令彻查胡惟庸越权一案。吸收了元朝丞相权利过大、威胁皇权的教训,在面对着丞相职位空缺的问题,这就使得朱元璋下定决心废除丞相。

1368年,朱元璋在解决了胡惟庸以后下令废除丞相,此后不许再立。至此,中国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废除。

在下令废除丞相以后,朱元璋将天下的事物分给了六部。这六大机构都是由皇帝直接管辖,足以体现在开国之初明朝皇帝权力的至高至大。

虽然这样的方式让皇帝直接统御百官,但是因为全国事物集中于皇帝一人,即便是朱元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他将一部分的事物开始下放,这就推动了当时皇权出现分流局面。

(2) 不堪繁重政务负担,权力下放于辅臣机构

朱元璋废除丞相以后需要处理的政务大大增加,这就极大地加重了朱元璋的压力。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些政务,朱元璋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来帮助他处理政务。

然而,这些辅助的官员在帮助朱元璋处理政务的过程中,也变相承担了一部分皇帝专属的责任。

至此,在明朝加强皇权的过程当中,出现了皇权下沉的情况。但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一选择最为合适。通过将皇权的部分责任转移到辅臣方面,推动了明朝政治的发展。这就为明朝后来皇权发展的稳定之举奠定了基调。

2、 发展的稳定之举,内阁与司礼监分担部分皇权职责

(1) 设内阁,却发展成为了和皇权对峙的力量

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后,为了处理繁多的政务,他正式将明太祖时期的殿阁大学士变成了内阁。内阁的设立,是明朝皇帝为了更好地处理政务。作为中央的处理政事机构,明朝的内阁制度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渐有了不一样的韵味。

明成祖设立内阁,仅是为了帮助自己处理政务。而发展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利不断扩大,此时的内阁首辅成为了变相的宰相。

为政务所累的明朝皇帝,最终选择让内阁主动帮自己处理奏折。尽管这些内阁人员依旧由皇帝任命,但随着权力的扩大,内阁已然有了驳斥皇权的能力。

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承担了部分皇权的义务。这样就为内阁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的权利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当时内阁成为明朝政府运行的中枢机构,内阁首辅的地位更是堪比宰相。

皇帝对内阁的决策内容不满,只能重新返回内阁进行处理。但是他并不能够直接决策和处理,因此内阁权利在经历数代演变以后,已经拥有了对峙和制衡皇权的能力。

这就引起了皇帝的不满,自己扶持的机构逐渐发展和成为和自己对峙的力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朝皇帝采取扶持另一个势力、与内阁势力相互制约,最终集权于皇帝。

(2) 司礼监的崛起,相互制约再次集权于皇帝

在明朝以前宫内的太监是不允许读书写字的,这在明朝的祖制也是有规定的。而在明宣宗时期,他却在宫内成立了太监学堂,让太监能够读书写字,由此便产生了一个新的岗位部门——司礼监。

明宣宗时通过将批红的权利授予秉笔太监,使得内阁和司礼监之间形成了制约的态势。通过这一方式,最终的决定权再一次回到了皇帝手中。

司礼监的崛起,可以说是明朝皇帝收回最高决策权的一个手段,这在明宣宗时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最终确保了皇帝的决策地位、皇权得以加强。

这是明朝皇权在发展过程当中,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采取的两大手段措施。但作为长期坚持的国策来说,和宋朝一样,明朝也极为重视文官团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这些文官集团的建言和当时社会舆论对于明朝皇权起到了一定的压制作用,让明朝皇帝不能够肆意妄为。

3、 长期坚持的国策,文官谏言、舆论一定程度牵制了皇权

(1) 明朝对于文治的重视,文官势力强大牵制了部分皇权

中国古代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文人政治是一直以来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铁血的手段依然离不开文人政治的疏导。不仅如此,朱元璋是穷苦人家出身、在文化水平方面都有不足。因此,对于有着较高学识的文人团体,他是较为信赖的。

对于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朱元璋也是有所推崇的。在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的几十年里,他在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重用文官团体,对于他们给予了极大的信任。

侧面体现了朱元璋对于文人政治的看重,他也企图建立一个以文治为主要手段的中央集权帝国。随着明朝皇权的发展,文官政治势力不断发展,他们成为朝堂上敢于和皇帝正面硬刚的事例。

尤其是在儒家的传统思想影响之下,以家国为己任的文官对于皇帝的行事决策更是大发谏言。在嘉靖时由于大礼议事件,文人集团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对于这一件事情和当时的嘉靖皇帝进行了长达数年的争论。

明朝对于敢于直谏的臣子是不会采取过激手段的,最多只是迁移罢黜,并无伤身害命之举。从这一事件当中可以看出文官的发展,最终成为钳制皇权的力量。同时,这些文人之间也容易形成社会思潮,使得连皇权都只能暂避锋芒。

(2) 无法忽视的舆论问题,皇权也只能暂且避其锋芒

明朝时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印刷业的发展,在开放的民风影响之下,当时的百姓对于朝廷的各种事情可以多加议论。这在其他朝代里是会被杀头的事情,但是在明朝时却稀松平常。

百姓对于皇帝的各种行为进行舆论的监督,可以说是对皇权的变相制约。尤其是涉及当朝皇帝的舆论可以随意发行,这对于当时皇帝的不正行为有立即制止的功效。

不得不说,百姓身上潜藏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民间舆论一度让明朝皇权暂避锋芒。

四、曲折中稳定的主心骨,明朝至高至大的皇权发展

尽管明朝的皇权在发展过程当中出现曲折的态势,但是这其中的一个根本并没有改变,甚至说在中国数千年的皇权发展中,一直以来都坚持着这一个基本点——皇权至高至大。

明朝时无论何种机构权力的削弱,但相较于皇权来说,依旧是微不足道。对于封建时代来说,皇权便是至高无上、不可冒犯。在这主心骨的发挥作用之下,明朝皇权才得以曲折发展。即使是被压制和异化,但其至高至大的属性却从未改变,这当中也离不开明朝皇帝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结语:

明朝皇权的曲折发展,与历代皇帝采取的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毫无疑问,都是坚持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不断发展。

被压制和异化的明朝皇权最终走向自己的顶点;不得不说,明朝的集权制度是集古代之大成。这是明朝所处的时代与皇权统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时代的进步远非一人、一日之功。

#明朝#君王皇帝#朱元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