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袖里握兵符,谁说女子不如男。"历史上被正式编入王朝编制的女将秦良玉受到后人尊敬,在战场上,尚有传奇女子演绎历史佳话,在朝堂中,也不乏有一些高瞻远瞩的女性掌权者,将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今天要讲的这位女子刘娥,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人。
献明肃皇后,也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名刘娥(公元968~103年),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她自侍功高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娥生于宋太祖开宝元年,其父是当时领嘉州的刺史。然而刀剑无眼,谁料刘通突然牺牲在战场上,刘家自此中落,母亲宠氏就带着幼小的刘娥寄居娘家。许是刘通生前清廉,死后竟无余财,迫于生计,刘娥母女只得学会一手击鼗的谋生技艺,唱起鼓儿词。
落地的凤凰不如鸡,更何况刘家曾经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宦。刘娥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把她嫁给本地一名银匠:龚美。龚美其实早已婚配,刘娥虽然姿容秀丽,却只能被人纳为妾室。然而即便如此,龚美的妻子仍然不能容她,于是只能跟着丈夫,艰苦度日,于是龚美就带着刘娥一起从华阳来到东京汴梁城。以街头敲鼓卖唱维持生计。
既然能被皇帝看中,那相貌不凡是必备条件,而刘娥不光是相貌出众,并且能歌善舞还能帮助宋真宗处理朝政,而刘娥与宋真宗的相遇更是在年少懵懂之际。
刘娥天生丽质,聪明伶俐,与赵恒在京城不期而遇后,由于与赵恒年貌相当,很快就如胶似漆。但赵恒的乳母秦夫人看不起刘娥的出身,认为刘娥勾引赵恒走上邪路,她劝赵恒赶跑刘娥不果,只好报与宋太宗,太宗大怒,圣旨一道下来,命令刘娥出京。
为了使赵恒彻底死心,还强迫赵恒娶了名门闺秀潘美之女。无奈之下,赵恒"谨遵圣旨"与刘娥分手,却"金屋藏娇",继续与刘娥做了地下夫妻。后来,当赵恒二十九岁继承皇位后,就将刘娥接入皇宫。
而此时的刘娥,已非昔日小妹,由于她长年幽居,博览群书,研习琴棋书画,早已才华出众。刘娥虽然长年受宠,却一直没有子嗣,所以,就想出了"借腹生子'的方法来。后宫丫鬟李氏与赵恒生下一子,即赵益(即后来的来仁宗赵桢)。于是,这个孩子就被刘娥所养。这一段历史,后来被演绎成著名的(狸猫换太子)。
刘娥是精明之人,很明白儿子对自己的重要性,当时不论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她总算得上一个合格的母亲。
在抚养赵桢期间:她视赵桢如己出,精心抚养,于是母子感情甚是融洽。当时,刘娥年纪已大,怕自己精力不济,又笼络了比她年轻得多的杨淑妃一起来照顾赵祯。杨淑妃善良宽厚,对赵祯十分细心。赵祯不明真相,一直以为刘娥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从小就叫刘娥为"大娘娘",叫养母杨淑妃为"小娘娘"。
宋真宗非常疼爱赵祯,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中秋节,正式下诏册立八岁的赵祯为皇太子。依历史事实而言,刘娥当时并未用狸猫换取李氏之子,而李氏也并非贵妃,而只是宫中的丫鬓。为此,刘娥也很是优待李氏,不仅将她从宫女一路升为才人、婉仪、辰妃,还替她找回失散多年的弟弟李用和,而李氏在整件事中只扮演了一个代孕的角色。
对此,宋真宗对李氏很是愧疚,于是经常召幸李氏。后来,李氏又再次怀孕,生下一个女儿。不幸的是,李氏所生的小公主不久后便早天,再次剥夺了她为人母的权力。所以很难想象,当时的李氏沉静的外表下掩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波澜。自己生下儿子不能相认,更不能抚养,但李氏自认命薄无福,终其一生,都并未与儿子相认。
在原配皇后去世后,赵恒冲破大臣们的层层阻挠,让刘娥在四十四岁时名正言顺地做了皇后,并在临终时下令"皇后处分军国事"。
不惑之年母仪天下,刘娥凭借的当然不仅仅是美貌。如同唐代的武氏一样,刘娥帮助真宗处理朝政,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凡处置宫闱事,多引援故实,无不适当者。帝朝退,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之"。根据史书记载:"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围事有问,辄傅引故实以对"。
这大概就是中、老年刘娥依旧能让宋真宗离不开她的主要原因,她能帮助宋真宗处理繁琐的政事,特别是宋真宗晚年精神病发,无法自己处理国事,刘娥这样的贤内助显然是皇帝最需要的,刘娥因此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大气的刘娥,绝非没有野心。但她的野心,毋宁说是雄心。她对于自己的手腕和掌控力有着绝对的自信,不屑于下作手段。但谁若阻了她的路,她也不会有丝毫的手软。
真宗后期,他体弱多病,此时,皇后刘娥渐渐把持了朝政,此时,真宗才显得有些担心,宋真宗虽然认可刘娥的政治能力,可也有些担心她会成为另一个武则天,他怕皇后刘娥夺了他的赵氏江山,随即和宰相寇准商议"太子监国"之事。殊不知,就算他们他们进行的是秘密谈话,最终也没能逃过刘娥的眼睛。刘娥借助丁谓等人的力量,使得胆小怕事的宋真宗压力倍增,于是将所有罪过一股脑推给了寇准,导致寇准被罢相。
经过这次斗争后,重病缠身的宋真宗无力也无意剥夺皇后刘娥的权力,默认刘娥掌权,支持刘娥的丁谓在寇准下台后成为宰相(宋仁宗登基后也成为刘娥政敌,被贬斥到崖州),帮助刘娥稳定住了百官,内朝外朝都没有了能够阻碍刘娥掌权的阻力。
公元1022年,真宗撇下刘娥撒手人寰,临终遗命刘娥辅佐朝政,一如高宗死前下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也许,爱一个人就是把一切都交付给她,让她进入她这个性别本不该涉足的禁地,尽情施展她被他们的男女大防束缚住的政治才华。真宗用尽全身最后的力量,攥紧刘娥的手,说:把大宋和皇儿交给你,朕就放心了。
刘娥一面悲戚,一面惊诧将死之人还有如此大的气力,在这拳拳之意中是否还暗含了某种警示?大行皇帝的丧礼,新皇的登基大典,自己受封皇太后的庆典,桩桩件件的大事都等着她,刘娥无暇猜度,她只是同面对将死之人的所有遗孀一样,含泪答应,并在日后为之付出一切。
真宗去世后,刘娥迅速扫平了自己曾经的盟友丁谓和曹利用,将其放逐千里之外,只因这两人想要与她争权夺势。而曾经的寇准党羽李迪,曾经宣称"刘娥出身微贱,不可以为一国之母"之人,则被刘娥召回,只因她知道李迪的能力才情,足以为治理天下所用。
被召回的李迪对刘娥治理天下的成果,则做出如此评价:"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宋朝在刘娥统治的十余年时间里,政绩斐然。宋人对她颇多美誉,认为她主政有"吕武之治",但无"吕武之恶"。《宋史》:"当天圣、明道间,天子富于春秋,母后称制,而内外肃然,纪纲具举,朝政无大阅失。"《细说宋朝》中,肯定了刘娥的政治才干、政绩、品德,"在她听政的天圣、明道时期,不仅恢复了真宗咸平、景德间的发展势头,还为仁宗庆历盛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