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王昌龄的这首诗并不出名,手法却极其高妙,令人拍案叫绝!

2020-09-03新闻16

在古代诗歌的众多题材中,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可以说是最为特殊的一类。它以如实反映古代战争的真实面貌,能使读者体味战争的艰险与无情,而深受世人所称道。尤其是在唐代的对外战争中,许多诗人参与进去,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亲身体验,写下了一首首关于战争的千古诗篇,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塞下曲》,便是王昌龄的一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虽然它相比较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和《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来说,要不出名的多,甚至很冷门。但是这首诗表现战争的手法却极其高妙,它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出来。

也就是说,王昌龄在构思上主要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战争。在这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到王昌龄并没有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引起我们的想象来体会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由于王昌龄描绘得极其生动形象,这样表现战争的手法,反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令人拍案叫绝。

《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前四句“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王昌龄主要描写了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所表现的是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它的意思是说,军士们牵马饮水渡过了秋日里的洮水,秋风如刀洮水刺骨般寒冷。暮色苍茫间,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军士们的眼中。

从这四句的意思来看,王昌龄选取的塞外景色,是发生在深秋的黄昏时分。之所以这样写,便是为了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毕竟在暮色中,秋风、秋水最容易让人感受到环境的苦寒,也最容易让人体会到军旅生活的艰辛。至于地名临洮也是极为考究,它因临洮水而得名,是长城的起点,在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常常发生战争。

然后,我们再来看诗的后四句“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它主要是对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即当年这里曾发生过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意气高昂。可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王昌龄在这里所说的战争,根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记载,发生于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

当时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在此合兵拒之,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所以这里王昌龄虽然只是对战争遗迹进行了描绘,但是不难想象出当年战争的残酷无情。同时,字里行间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综观王昌龄的这首诗,他着重表现了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自己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总的来说,王昌龄很冷门的一首诗,却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读后震撼人心。

#诗词歌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