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揭秘环境监测,我当环保小卫士

2020-09-03新闻5

空气污染物有哪些?空气质量指数是如何测定的?PM2.5有多小?日前,晚报小记者来到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体验生态环境监测日常工作,学习生态环境科学知识,观察赤潮生物夜光藻,了解大型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

空气质量预报科学严谨

空气质量预报中心工程师方渊带领小记者来到监测中心楼前的道路空气质量监测站,“在全市范围内有146处这样的空气站,它们可以对存在于空气中的PM2.5、PM10等污染物质进行定点、连续或定时的采样、测量和分析。”方渊讲解了空气站的主要功能。 “老师,PM2.5有多小? ”“老师,空气质量指数怎么划分呢? ”小记者们对白色的“小房子”充满好奇,积极踊跃地向方渊提问。 “将你的头发丝均匀地分成28份,那1/28就是PM2.5的大小。 ”

方渊还给大家展示了空气质量监测设备——颗粒物采样头,“这个采样头是监测PM10的,可以将空气中的PM10采集进来。”小记者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着这个造型奇特的“小帽子”。 “空气质量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500之间,共分为六级。不同的区间代表不同的空气质量水平,每个区间都有对应的颜色,还有相应的健康提示。 ”大家打开手机中的天气预报,显示当日青岛的空气质量指数为33、空气质量为优,这说明天气非常好。

海洋与生态监测新奇有趣

在海洋与生态监测科,小记者们看到实验室里的生物显微镜,立刻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凑过去,想要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大家看到的是夜光藻,夜光藻在我国海域广泛分布,世界上美轮美奂的荧光海就是由夜光藻大量繁殖产生的自然现象。”工程师张晓红介绍说,夜光藻是全球最主要的赤潮生物之一,在春末夏初,小范围的夜光藻赤潮也会偶尔造访青岛前海,对渔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想不到美丽梦幻的夜光藻,竟然也有可怕的一面。 ”小记者们感叹道。

接着,高级工程师程芳晋向大家展示了青岛监测中心40多年来采集的海洋生物标本,“这是海豆芽,五亿年来没有发生变化,是著名的‘活化石’。”程芳晋和同事们每年都会对青岛海边的潮间带进行生物监测,在退潮时带着铲子等挖掘工具,凭借一双慧眼和丰富的经验,在宽阔的潮间带采集样本,探索海洋生物的奥秘。

中心分析室科技感十足

最后一站是中心分析室,大家近距离参观工程师们如何通过高科技的精密仪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等精密的监测仪器,让小记者们大开眼界。大家围在分析室副主任石仁德的身旁争相提问。石仁德耐心讲解了大型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用途,同时叮嘱小记者们,“生态环境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定要好好爱护生态环境,就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 ”

随后,工程师邱玮茜演示了大型分析仪器的实际操作,她非常熟练地操作各种仪器,引得小记者们连连惊叹,这个实验室里的分析仪器可以对环境中的水质、土壤、环境空气和部分污染源废水等进行监测。科学有效的监测,可以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保护生态环境。 “参观完后,我思绪万千!我要好好学习环境科学知识,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小记者王宸睿有感而发。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张译心实习生 刘宇欣 小记者 陶树圻 胡文昊王宸睿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