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看似描绘了一群“乱世英雄”和他们的故事,实则笔墨用的最多的则是几个主要人物,尤其是诸葛亮,更是凭借他的“运筹帷幄”和“气定神闲”,成了老百姓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大神”。从权贵到无名小卒,无一不被他“折服”,放眼整个历史界的“权臣”,似乎无人可以和他媲美。
论才智他有,论专权和野心他也不比旁人少,以至于,蜀国最终走向没落,就和他打出的几张牌有很大关系。
首先、过于“重用”关羽,导致其兵败被杀。
对于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诸葛先生很是会“拿捏分寸”。马超归降时,关羽就问军师:“这位马兄弟很厉害吗?”(“超人才可比谁类”)他虽然仗着自己本领高超,不把一般人放在眼中,但不代表他不懂人情世故。可是,诸葛军师却将这次普通的咨询,做成了“花式”赞美。
诸葛亮说:“此人虽厉害,却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关将军一听,开心极了。所以,关羽的这种不懂得“自谦”的个性,最终,酿成了大祸。再加上,后来陆逊的曲意奉承,使得关羽更加的“得意忘形”。最后,不但失了荆州,还丢了自己的性命。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军师可以客观地告诉他: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最厉害,那这位将军会不会客观地估计一下自己的硬实力?不至于被“赞美”蒙蔽了双眼,视天下一切均为“小辈”了。
其次、任由法正“胡来”,致使其黯然病故。
法正在刘璋手中没得到重用,于是,暗中投靠了刘备,成功地帮助刘主公顺利入川。在攻打汉中战役时,屡屡献出良策,立下了不少的功劳,被封为蜀郡太守和扬武将军。虽然,法正被刘主公委以重任,但是,并没有改变其“作风”。如果有人得罪了他,他是一定会“报复”的。
试想一下,这个一点度量都没有的人,当然会遭到同事的排斥。当时,有人就和军师说了:“此人在当地做事太霸道了,应该告诉主公,不能再让他这么继续下去。” 而诸葛先生听了后却是摇摇头:“不行,主公现在的处境非常微妙,北边有曹军虎视眈眈,东边有孙权盯着。何况孙夫人还是个变数,在辅佐主公上,法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干嘛要管他呢?”
其实,人家只不过是让他传个话,而他非但不帮这个忙,还觉得法正这样做是“没什么可以指责”的。
那么,为何他要说出如此“让人跌眼镜”的话?
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他不愿意得罪人,这时候法正的地位和功绩,都远远在他之上。诸葛亮当然知道此时的主公,对他是相当的信任,而他又何苦去碰这个钉子呢?
二是、他清楚当时的文官中,这位蜀郡太守是他最大的“职场竞争对手”。与其直接正面交锋,还不如乐见其“堕落”。
只是,这做法并没有遂他的心愿,法正很快就病故了。
再者、打压黄忠实力,让其始终不得志。
作为刘主公的主要将领,黄忠作战时异常勇猛,攻取益州时立下了大功,夺取汉中时再建功绩。当然,对于这样的将领,刘主公是要行功论赏的。
而此时,诸葛军师却出来打岔了:“论赏排座次没有关系,他取得的功劳,大家都看在眼里。但是,你的结拜兄弟关将军,对他的事情不太了解,恐怕会不高兴。”刘主公一听,言之有理,给了其一个“关内侯”爵位,和关将军“齐位”。
那么,军师诸葛亮为何要这么说?
除了嫉妒,估计没有更好的解释了。
因为,在这几位将军中,关羽、张飞和马超地位和名望远远超于他。如果,再来一位黄将军,那么,他的排位不是更靠后了吗?
所以,将关羽拿出来做自己的借口,也是一个“高招”呀。
最后、坐看主公伐吴,致使其命丢前线。
刘备进川建立蜀国后,感觉自己基本上实现了当年的理想,便对收复汉室没有了太多的想法。只是,关羽“噩耗”传来时,搅得他平静的心情再起涟漪,一边的张飞兄弟还不停地念叨着“报仇”。
于是,一把年纪的刘备决定再次起兵。然而,军师岂能不知道当时的局势非常不利于他们,为何诸葛亮不阻止呢,任由自己的主公“一气胡闹”?最终,这位坚守后方的诸葛先生等来了消息:出去的人马几乎是全军覆没。
当然,此时的他,也等来了自己权力的顶峰。
后主阿斗以“相父”待他,国家大事不问大小都由他决定。甚至于,打20大板这样的事情,都要向他申请。所以,这是不是就是诸葛亮想要的权力?这一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虽然,演义中的故事和正史有些不同,但故事不可能是空穴来风的,或者这只是作者藉由历史人物所表述的一种“观点”而已。其实,不管怎样,诸葛亮都为蜀汉尽了心,即便他为了私利,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人都会有私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并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
这一点,就连诸葛亮也难以逃脱。
参考资料: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