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阙上联,原本出自唐代有“诗鬼”之称的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在诗中的联句,前半句为“衰兰送客咸阳道”,原是一首送别诗。因为其后半句表达直白浅显,富于想象而又情感强烈,极易引发普通人的共鸣,所以民间历来有人拿它作对联,但是唐朝一直没有找到十分工整的下联。传说中,一直到了宋代出了一个叫石延的才子,才接出了下联——“月如无恨月长圆”。
李贺一直被诗坛认为是继李白之后,“中唐”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身世离奇而坎坷,少年时代勤学发奋,不满二十竟然华发早生,二十七岁就因病去世,令人扼腕叹息。公元790年(唐德宗贞元六年),李贺生于洛阳,他的先祖与唐高祖李渊同源,不过到了他父亲那代就只能当一个县官。父亲一死,他和兄弟就食不果腹。
李贺天生长相奇特,他“通眉而长爪”,瘦得像猿猴,但是却特别聪明。他七岁的时候就可以作诗,十五岁的时候已经誉满京华。观他后来的诗作,想象奇崛,足可以惊风雨,泣鬼神,因此被人称为“诗鬼”。到他十八岁准备参加科考的时候,正赶上父亲去世。服丧三年之后,长辈写信劝他再考。
李贺再去应试,却有嫉妒他的人,写信给主考官说: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晋与进是谐音,不能让他中进士,否则,就是对他父亲的不敬。李贺果然因为这个原因不能中进士,当时的大文豪韩愈极力替他辩护,最终也没结果。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誉为“百代文宗”。无论在他生前或是死后,他的“江湖地位”都非常超然。
因为有了韩愈的推举,少年李贺的诗才被中唐的文坛认识到。后来,李贺因为名气很大,才以父亲的“荫功”被朝廷恩赐,得到了一个九品的官职。李贺在其后来的生涯中,共创作了大约六十多首诗,其中不少流传千古的名篇。但是,因为仕途不顺利,导致他抑郁成疾,最后在二十七岁那一年就逝世了。
除了“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李贺诗中其实还有很多被世人争相传颂的名句。比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少年心事当拿云”、“雄鸡一声天下白”、“曦和敲日玻璃声”等等。不过,这些句子大都是豪气干云的意象,绝不类似于“天若有情”的多情婉转。
在李贺过世之后,对联迷们推敲他“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句子,想替它找到一阙对仗工整,又意趣相衬的下联,终于后代有人写出“月如无恨”的对句。不过,宋代大词人苏东坡作《水调歌头》,最后也有一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诗,虽然不能与“天若有情”相对应,但是和石延下联意思却是一样的。
也不知道石延与苏轼,谁先谁后,是谁化用了谁的意思呢?至于民间“名联故事”中提到的,“元好问出下联曰:世间原只无情好,万俟咏下联曰:此情说便说不了”云云,其实完全是胡说八道。因为这些大诗人,只是在诗作中引用了李贺的原句,并非是在写对联。所以,后半句根本不需要对仗工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古代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引用”或者“化用”前代诗人的原句是一个传统,谈不上“抄袭”。只要意思表达恰当,前后文情感贯通就可以了。作诗常用流水对,很多时候并不用像对对联那样工整。写诗重的是情感与思想,对对联是“文字游戏”,对词性与词义的相衬,要求比较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