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李清照的这首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为后世广为传诵

2020-09-03新闻16

宋神宗元丰七年,也就是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文坛领袖苏轼的学生。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亦善于写文章。在这样一个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李清照耳濡目染,加之聪慧颖悟,自小就才华出众。王灼《碧鸡漫志》: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除了写诗之外,李清照也开始在词坛崭露头角。还是一个少女的李清照,却写下了一首轰动了整个京师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据明代《尧山堂外纪》记载: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如今我们来看这首词,很显然它成为了被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作。那么,李清照这首词究竟有何魅力呢?

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我们可以得知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也就是李清照17岁左右。这首词的内容,主要描写了李清照借宿酒醒后询问侍女花事的情景,委婉地表达了她怜花、惜花的心情,体现出她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从艺术造诣上看,李清照这首词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最为传神,也最为人所激赏,尤其是最后“绿肥红瘦”一句。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的开篇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意思是说,昨天夜里雨下得稀疏,风却很急猛,我沉沉地睡了一夜,还是有未消散的醉意。若是单独看这两句,你很有可能会认为李清照是因为“雨疏风骤”而醉饮。但结合整首词,我们便可以得知,她是因为担心海棠花被风雨所摧残,不忍心明天看到海棠花谢而醉饮。所流露出来的是李清照的惜花之情。

紧接着的两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便更能说明李清照是因为惜花而醉饮了。你看李清照一醒来,就急忙询问正在卷帘的侍女,我院子里的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有没有被昨夜的风雨所摧残而凋落?值得推敲的是,这里侍女回答海棠花还是同昨夜一样的前面,有一个“却”字。这就说明侍女的回答是让李清照意外的。

所以便自然而然地有了结尾“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即你知道吗?你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啊。词到了这里,李清照惜花、爱花的心理情绪便被传神地表达了出来。从她与侍女的对话,到最后既像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我们可以知道李清照一方面不忍心海棠花被风雨摧残,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清楚到了海棠花凋谢的时节。所以这里的口吻和神情是复杂和矛盾的。

另外,“绿肥红瘦”,是这首词的绝妙之笔。我们说“绿”代替叶,“红”代替花,自然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而“肥”是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是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这是两种状态的对比。同时绿叶繁茂象征着夏天的来临,红花凋谢象征着春天的流逝,可见这短短4字,极具概括性,难怪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综观李清照的这首词,篇幅其实不长,仅有6句33字,但是它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从开始因为惜花而醉饮,到醒来的试问,从得到了回答后的不相信,到再次反问或自言自语,就这样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一个少女的惜花之情描绘的摇曳多姿。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我想李清照这首词的魅力,只一遍就足矣。

庆余说诗词

#诗词歌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