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范仲淹等人推行的新政,得到了宋仁宗支持,为何最后还是会失败?

2020-09-03新闻7

北宋庆历三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可谓岁一石激起千层浪。作为一位励精图治的帝王,宋仁宗看到北宋积弱的现状,早已有了改革之心,看到范仲淹的上疏后,很快就理解了他的想法,果断开始大力支持范仲淹的理念,在韩琦、富弼等一干名臣的帮助下,轰轰烈烈地的庆历新政开始了。但是,没过几年,范仲淹被贬岳阳,韩琦等人被调离中枢,声势浩大的改革尚未完成就彻底失败了。

从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的十项政策来看,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这些没有什么错漏之处,在本身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又有皇帝宋仁宗的全力支持,以及有一群名臣的执行,为何庆历新政会失败呢?

1、遭到大多数官员反对

在范仲淹提出的十项主张中,均田重农并没有什么问题,历朝历代重视仁治的皇帝都会这么做,但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这几项针对官员的举措,却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反对,而这几项是庆历新政的首要措施,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官吏制度本就困难,历史上官制改革大多发生在建朝初期或者是极为强势的帝王的统治时期。

宋仁宗时期,既非开国百废待兴之际,而宋仁宗又非性格强势的皇帝,因此官制改革一开始就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宋朝时期,官员体制臃肿,文人地位极高。宋初初期,宋太祖一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先天就给予了文官士人极大的政治特权。后来又为防止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大力推行文官系统,用以压制武将,而且官员权力被拆分成多个职位,互相牵制,这导致了宋朝出现了官制冗余的现状。

削减冗余的官员,提高官员选拔的标准,减少官员过高的福利待遇,范仲淹想要改革吏治的想法没有任何错误。但是他急切地将这想法放在了明面上,在新政推行之初就大刀阔斧地对官制下手,一下子触动了大多数官员的利益。而在这些人之中,有地位不下了范仲淹的朝中重臣,也有遍及天下各处的大量中小官吏。以范仲淹为首的一干名臣虽然能力出众,但是无论是数量还是都无法和这整个官僚体系中的官员相提并论。

虽然庆历新政有宋仁宗支持,但是持反对意见的官员这股力量联合起来足以让帝王害怕。要想改革,就必须拿士大夫开刀,而对士大夫动手,就会动摇整个统治阶级。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范仲淹首先应该要做的是拉拢一批支持自己的人,而不是直接站在整个官员体系对面。在庆历新政失败之后,王安石主持的新一轮变法就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他先进行经济方面的改革,获取一部分人的支持后再对官吏制度下手。

2、影响了大多数读书人的利益

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唐朝不同,唐朝科举中者“十之一二”,而宋朝科举取士则是“十之五六”,放宽录取标准的情况下,极大地促进了读书人的学习热情,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但是选官标准的降低,难免会让一些才干不足的人滥竽充数,同时也加重了官制冗余的现状。

而范仲淹“精贡举”的措施对于这些读书人来说,无疑是阻挡了他们上进的道路,一旦彻底推行下去,科举难度提升,录取人数下降,原本可能成功入仕的读书人就要被拒之门了外,这相当于斩断了他们的希望。这几乎是触动了整个读书人集团的利益,而后果就是庆历新政遭到了大量读书人的反对,改革根本没办法进行下去。

3、朋党之争

宋朝的朝堂之上,朋党之争一直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就会有政见不合的敌人。在儒家学说中,君子与小人势不两立,这进一步演化成了简单的对立的关系,这也是朋党之争的来源。但是结党营私的不一定就是奸佞小人,君子也有可能结党。毫无疑问,范仲淹当得上君子之称,但是在宋朝的朝堂之上,一旦被打上朋党的标签,就算是信任范仲淹的宋仁宗,也不免会猜疑新政是真正为了改革,还是他们用来去除异已的党争手段。要知道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在庆历新政中都被宋仁宗委以重任,身居高位,若这样一群重臣联合起来,是足以威胁皇权统治的。

随着改革的开始,被触动了利益的守旧官僚的反对声越来越高,连当朝宰相章得象也下场站到了范仲淹等人的对立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朋党的说法开始在官场上流传开来,并传入了宋仁宗耳中,一下子引起了宋仁宗的反感和猜忌。而范仲淹等人之所以有能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正是由于宋仁宗的全力支持。可是在猜忌之下,他们失去了当权者的信任,改革一事几乎如同无根之水,很快就变得难以继续下去。作为主持新政的一干名臣们也在所谓的朋党之争下,先后被调离中枢,庆历新政彻底失败。

4、新政的政策执行不到位

推行一项新政,只有切实地贯彻落实下去,才能看到实际的效果,知晓执政的得失。不过很遗憾,庆历新政在这一方面完全没有做到位。虽然其中有部分是由于低层官员的不配合造成的,但是更多的还是源于推行新政的一干大臣。范仲淹确实是忧国忧民的一代名臣,不过相比晚年的他,刚刚开始推行庆历新政的他并未真正实践过,也不明白变法到底应该怎么做。事实上,不只是范仲淹,主持新政的其他人大多也都是身居高位,没有切实地去下层进行考察。

那么,他们是怎么进行推行新政的呢?那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议论,这些人往往一起讨论如何治国,如何去除弊病,却少有实践之事,仅仅只是空谈。其中有不少爱好标奇立异,言行不检,连同样支持新政的同伴都看不下去这些人的言行。例如,欧阳修就批评过推行新政的石介,说他自视甚高,喜欢发表一些怪异的言论,而欧阳修可是支持庆历新政的铁杆大臣。在这样一群空谈治国的队友添乱下,又有大量官员的不合作,阳奉阴违下,新政根本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

5、改革的准备不足

庆历新政的改革称得上是大刀阔斧,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对大量的政策和制度下手改变,但是改革太猛太快了,在这迅疾的变革过程中,很多东西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相应的法令也没有完善。比如削减冗余的官员这一政策,主持变法的人只考虑了这一措施的好处,却没有想过这么做的后果与影响,在削减官员之后,政令具体该如何实施,新的体系该如何构造,被裁减的官员又该如何安排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改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虽然没有准备好完善应对措施,但是按照正常改革进程,这些问题都是会一点一点暴露出来的,还可以在改革过程中慢慢完善解决。可惜,庆历新政的推行太过猛烈,这些不足一瞬间全部暴露了出来,让新政的推行直接卡住。同时,由于新政到处都是漏洞,这自然被守旧派的反对者们抓住机会攻诘。与此同时,改革的思想尚未在人们心中兴起,这导致改革发起时响应者寥寥无几。

事实上,若是范仲淹等人先做好改革的准备,宣扬部分变法的思想,然后用一些争议不大的措施进行改革试水,在取得一定成功后引起人们的思考,让改革之风深入人心,让部分人看到改革的好处,认同改革的理念。那么,变法的时候就不至于孤立无援。另一方面,农民在新政中作为受益者,本应成为范仲淹等人的支持者,但是由于准备不足,新政遇到了种种问题,农民根本没有看到自己获得的收益,庆历新政在老百姓最初的热烈欢庆之后,又迅速失去了百姓的认同!

结语

庆历新政本意是改善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现状,可惜新政声势浩大,改革成果却聊胜于无,冗杂的官僚制度依然在,贫弱的局面也没有任何的改变,这无疑是一场失败的变法。虽然庆历新政面对的是一整个官僚体制的反对,但是任何改革都会有反对者,都会有人的利益被损害。范仲淹等人的失败,在于改革的策略不对,首先他们本身对改革的认识不够,实践不足,准备不全,也没有考虑过应该如何面对最大的反对者——封建官僚体系。在这样各方面都不足的情况下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不过这场失败的新政却给未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也算是有所成绩吧!

#辽宋夏金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