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75年过去了,硝烟散尽,烽火不再。当年,那些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守护家园,让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的老兵,就像一座活着的丰碑,铭记历史。而今,这些老兵或已离去或步入暮年,宿迁尚有健在的抗战老兵百余名,大多分布在农村。岁月悠悠,但记忆犹在,铭记什么,常缘于我们为何铭记!不忘峥嵘岁月,只愿盛世繁华。即日起,宿迁日报将推出“看见小康·听老兵说”系列报道,听他们讲述抗战故事和他们眼中的小康。
宿迁网讯(记者 顾园园 杨群)泗阳县卢集镇南大滩村,距离洪泽湖只有几里路,村里人过去靠捕鱼、种地为生,如今镇上、村里都有了企业,这两年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选择留在家乡工作了,村里恢复了往日的热闹。93岁的抗战老兵谢兆交很喜欢坐在家门口的躺椅上,微笑看着过往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
9月1日,天刚麻麻亮,他照常自己起床,挪到门口的躺椅上,打开孙子谢其飞过年时给他买的收音机,虽然一只耳朵已经完全聋了,另一只也只能听到很小的声音,但他还是不时晃晃脑袋,嘴里哼唱两句。“老爷子,有空跟我们讲讲打仗故事啊!”一位路过的村民过来跟他打招呼。
第一次采访谢兆交是在今年的4月9日,当时他戴着帽子晒太阳,因疫情没能出去工作的谢其飞在一边忙自己的事,不时跟他搭句话,说着说着就又聊起了谢兆交参加抗日战争的往事。
出生于1927年的谢兆交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三。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谢家孩子多,生活艰难,他对那时的记忆就是:吃不饱。1945年,谢兆交参加了新四军。虽然年纪小,个头不高,但他机智灵活,刚到部队就被安排当了首长的警卫员,有时也负责战时前后方的联络工作。
当时的通讯条件极为简陋,信息的传输只能依靠战士的两条腿。为了躲过敌人的搜查,联络工作一般也只能在晚上进行,而且只能抄小路。
一次,谢兆交在送情报的路上要穿过一大片庄稼地,地里还三三两两散落着坟堆。月黑风高的夜晚,他的耳边时不时传来野狗的叫声。没有任何照明,谢兆交彻底迷失了方向,他一个人又着急又害怕,在地里转了很久,直到天色微亮,才找到了正确的路。
“我在警卫排,主要负责保护首长,上前线的次数不多,但是每次打仗过后战友回来,我都到连队去帮忙照顾伤员。”谢兆交说。1945年春天,谢兆交所在部队在济南附近参加了一次战斗,掩护当地老百姓撤退。那天是雨天,敌我僵持了一整天,最后弹药用尽,拼上了刺刀。“我们完成了任务,老百姓安全了,但突击排只活下来一个战士,排长都牺牲了,活下来的战士的大腿被刺刀挑破筋,要不是用绑腿扎住……”想起当年惨烈的战斗,谢兆交攥紧了拳头。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谢兆交记不清参加了多少,也记不清自己到过多少地方,只知道一心跟党走,解放全中国。在部队,谢兆交学习文化,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谢兆交被分到上海市公安总队,并担任三团十二连的一名副排长。
谢兆交青年时代戎马生涯,但却对家乡念念不忘。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生活虽然困难,但至少一家人在一起,是残酷的战争击碎了他和千千万万国人的平静生活,所以他很想回家重建家园。
1954年,27岁的谢兆交复员回到了家乡南大滩村,他放弃了别人眼中的“铁饭碗”,毫不犹豫选择当一个普通农民。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物质不够丰富,粮食是每家每户的“命根子”,谢兆交有五个孩子,口粮很紧张,但他依然不忘自己是一名党员,总会从自己的口粮里省下一点去帮助生活更困难的邻居。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由此大踏步地赶上时代的潮流,谢兆交一家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砖房,几年前,他又搬进了现在的二层楼房安度晚年。“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浴血奋战的老兵。每个月我都能领到钱,你再看看老百姓生活都好了,吃穿不愁不说,手机、汽车到处都是,这日子我当年想都不敢想,能看到,能过上,我知足了。”谢兆交动情地说道。
经历过贫穷的岁月和战火的洗礼,谢兆交格外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好日子。谢其飞告诉记者,前几年身体好些的时候,爷爷衣服穿破了,缝了补丁继续穿,食物掉到地上,捡起来洗洗也要放到嘴里。他总是跟儿孙说:“小康的日子都是全国人民拼出来的,你们年轻人要珍惜,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