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百姓受灾买不起米,范仲淹要求继续涨价,灾民却说:不愧是好官

2020-09-03新闻14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范仲淹

提起北宋名臣范仲淹,大部分人的印象不是他到底做了啥事,在历史上有啥地位,而是那篇大家从小学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背到中学时代整篇的《岳阳楼记》。

宋朝有个号称''开山祖师''的诗人叫梅尧臣,跟范仲淹同朝为官。范仲淹是个好官大家都知道啊,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可惜不懂变通,说得越直越遭厌弃。梅尧臣可惜范仲淹铁骨铮铮,就给他写了两首诗。

一首《啄木》暗喻啄木鸟是好的,但蛀虫全啄死了,树也空了,嘴下留情;一首《灵乌赋》希望范仲淹能学会说话花团锦簇一些,别总报忧不报喜。范仲淹心领了梅尧臣的好意,但如果变通了的范仲淹还是范仲淹吗?

当然不是,于是他还了一首《灵乌赋》,其中就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一句,告诉大家自己不怕死,只怕死前未能替百姓发声。灵乌和解?乌鸦也,声声泣血,报忧而不报喜,范仲淹的耿直作风、犀利言辞,对一些蛀虫而言,不正是''乌鸦''吗?

范仲淹祖上同样为名臣,先祖是唐朝高宗时期著名的宰相范履冰,素以忠谏敢言著称。晚唐战乱,范仲淹跟随家里去到吴越地区躲避中原战火,后来吴越降宋,他也跟着一起成了宋朝的子民。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都改朝换代了,原先唐朝时期的荣耀全都灰飞烟灭,范仲淹想要出人头地只能通过科举。考就考呗,真金不怕火炼,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这年他才26岁,乃是最适合大展宏图的年纪。

可问题来了,范仲淹当官的时候皇帝是谁?宋真宗赵恒。赵恒这个名字估计很多人听着只是耳熟,没办法跟具体的人对上号,那如果提起''澶渊之盟''呢?对,就是赵恒折腾出来的幺蛾子。

范仲淹那么耿直,理想就是驱逐外族守护百姓,''澶渊之盟''后大宋一直对边关妥协,范仲淹能忍吗?不能忍。再加上赵恒去世后掌权的并非赵氏皇室,而是章献皇后刘娥,宋仁宗赵祯就是个摆设。

刘娥是宋朝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手腕能力向来能跟吕雉、武则天她们媲美,但她不想夺权,因此素有''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赞誉。但是在当时的范仲淹看来,甭管刘娥想不想夺权,可她一直掌着权,像话吗?

弹劾统治者,又因耿直树敌良多,范仲淹可谓是升了贬贬了升,因为在地方成绩亮眼所以升回来,又因为说话耿直继续遭到贬斥,也是没谁了。

公元1050年,已经61岁高龄的范仲淹正在江浙一带为官。江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同时也经常容易因为洪水泛滥受灾,这一年正好是灾年:''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在我们印象中一般的好官在面对灾情时该怎么做?开仓放粮,安置流民,降低粮价,带头缩衣减食,但范仲淹偏要反其道而行。

江南地区佛法盛行,范仲淹趁着灾荒竟然还大肆修建佛教寺庙,并且号召大户人家兴修土木,还搞劳什子划船比赛,最不能忍的是,本来江浙的粮食价格就已经因为灾荒不断上涨,范仲淹不仅不遏制,反而还嫌粮价太低了,将120文一斗的粮食抬到了150文一斗!

是范仲淹年老了忘记初心了吗?都不是。范仲淹的行为百官听后大肆对其弹劾,百姓听了却直呼:''不愧是好官!''为何这么说?弹劾范仲淹的都只看到了表象,而看不到其这些措施背后真正的目的。

兴修土木也好,搞各种比赛也罢,目的是为了让百姓们有热闹可凑,流民们有事可做,这样一来百姓不会成天提心吊胆,那些受灾的灾民也能找到事情做不至于饿肚子,维持了社会稳定。

至于抬粮价这点还涉及到了经济学的概念。杭州城的粮价一高,大家都会从各地收粮拉来杭州卖,等到杭州粮食趋于饱和后范仲淹再开仓放粮。百姓都去领救济粮了,高价粮食谁去买?这个时候如果再把粮食拉到别的地方去那么路上的损失更高,想要凭借粮食坐地起价的奸商只能被迫降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固然呕心沥血,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却更直抒胸臆。能够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坚守本心为国为民,或许这就是''文正公''之名千古流传的原因吧。

参考资料:《范文正荒政》、《梦溪笔谈》

#诗词歌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