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包拯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民间传说里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因此被百姓们亲切地唤为“包青天”。但是他为什么能当上清官呢?有人说,那是因为北宋奉行高薪养廉的政策,而包拯在宋朝的年薪是一千贯,相当于现在1000万人民生币。因此,他根本没有必要去知法犯法。
但是你真的认为,廉洁是高薪养得出来的吗?其实一个人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论年薪,在古代的中国,谁的年薪能高得过皇帝呢?明朝皇帝朱翊钧,大内私埋黄金二百万两;清朝和坤被抄家,找出的银子,顶上国库三年的收入。
论国法,宋朝惩治贪官的手段,远不如明朝的“剥皮实草”。可以说,只要包拯想贪,十万贯的年薪也阻止不了他贪。包拯在戏曲里,担任的职务是宋朝“丞相”,主要工作的地点是“开封府”。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中,他只当过一年不到的开封府尹。
最早,包拯因为科考出仕,外放江西永修知县,三年后升为广东肇庆知府。之后历任监察御史、工部员外郎、三司使和枢密副使。之后的几个职务,相当于如今的是最高检检察长、建设部副部长、财政部部长以及军委副主席。中间他曾有几个月代表宋朝出使辽国,对国家军事改革提出过建议。
后来,因为自己举荐的官员犯罪,受到牵牵连被贬官,才下放到开封府锻炼一年。不过很快又回到宋朝的权力中枢,从此深得宋仁宋的信任与倚重。值得一提的事情是,包拯在广东当知府的时候,当地盛产的贡品“端砚”。他的前任们,贪污的钱财是贡砚本身价值的几十倍,可是他当知府一年,连一方砚台也没抱回家。他的事迹被一位御史得知,才被举荐到京中做了官。
像户部员外郎、三司使这样职务,的确和钱财有大大干系。每天面对“倾国”的财富,难道包拯真是铁打的心肠,毫不动心吗?历史上对于他有没有贪污这件事儿,公认的答案是绝对没有的。不过,在北宋却有一个名人,曾经提出过异议。公元1059年,时任御史中丞的包拯,弹劾三司使(财政部长)张方平。宋仁宋把张方平换了下来,把宋祁换了上去,结果又被包拯弹劾下来了。
宋仁宗表示很无语。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干脆你自己上吧。于是,宋仁宗就让包拯担任三司使(财政部长)。包拯想也没想,就跑到财政部去当起了官。大文学家欧阳修当时非常看不惯包拯,就说:有人牵牛踩踏别人的田地,你就把牛抢走,处罚得很重了,完事你还贪图这个肥缺,还把别人官也抢来自己干,这就太过分了呀!欧阳修当时讲的这个典故,就叫“蹊田夺牛”!
包拯因为受到非议,随即主动请辞,仁宗却力排众议,坚持让他留在任上。包拯一生中担任时间最久的职务,多半和纪检有关。他因为廉洁奉公,刚直不阿,受到朝廷倚重。他为什么廉洁?个人认为,并不是因为他工资够高,而是生性如此。非如此,宋仁宗不会力排众议,坚持对他委以重任。
不过你可能想问:假如包拯的工资和明代的官员一样低,低到必须寄人篱下,他还能坚持清廉吗?答案是——请看于谦和海瑞。中国人说“三岁定八十”,一个人的品格操守,和他幼年时代的教育有关。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未成年的时候就定下来了。当然,如果包拯不是生在仁宗朝,没有这么好的政治生态,他这个清官很难当得下去。但是就算做不成清官,也并非只有当贪官一道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