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匈奴攻城能力几何?以劫掠西汉边郡为例,看匈奴为何能够跨越长城

2020-09-03新闻11

在人们的通常印象中,游牧民族是不擅攻城的。根据《史记》记载,匈奴骑兵“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俨然一副机动性极强的轻骑兵模样。

西汉将军韩安国形容匈奴军队“来如猋风,去如收电”,按照常理来说,这种军队应当长于野战而短于攻坚。

为了防御匈奴南下,秦汉统治阶级都大兴土木修建绵延万里的长城,但是当西汉与匈奴展开大规模的战争时,匈奴骑兵突破长城防线、袭击边郡之事依然史不绝书。

单凭强弓快马肯定是无法跨越长城的,那么匈奴军队是否拥有攻城器械,他们又拥有多少攻城能力呢?

匈奴拥有制造攻城器械的技术能力

匈奴人使用的兵器,据古籍记载,“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同时现代考古工作者在匈奴的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刀、剑、矛头、鋋、箭镞等兵器或兵器残骸,无一例外,均为单兵使用的轻装武器,适合在广阔地段内施行野战,这是匈奴人生活的草原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

但如果以此推断匈奴没有攻城器械,那就过于武断了。因为攻城器械以木质为主,在上千年的时间里是几乎不可能保存下来的。

事实上,匈奴的木器制作业还是比较发达的。

在公元前80年,匈奴袭击代郡后恐汉军报复,在卫律的建议下“穿井数百,伐材数千”,后又“北桥余吾,令可度,以备奔走”。同时,今天出土的大量箭镞亦可佐证弓箭制造数量之多,这些工程和产品都要消耗大量木材原料的。

另外根据考古发现,匈奴人的冶铁业可能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手工业的部门。

以此推断,西汉时期匈奴人的手工业水平已经足以有为军队制造和供应云梯等攻城器械了。

匈奴拥有制造攻城器械的人才储备

自西汉建立伊始,就不断有汉人出塞逃亡到匈奴的记录,被称作“越塞亡人”。这些汉人中相当一部分深受单于的重用,甚至成为匈奴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如马邑之谋中被俘的雁门尉史,被封为“天王”, 李陵投降后被封为“右校王”,燕然山之战中曾参与对汉军商丘成部的作战,李绪负责为匈奴练兵,中行说更是在匈奴对抗汉朝之事中多次为单于出谋划策。

其他的下层汉人,可能在匈奴境内聚集而居,为匈奴人承担各种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活动。现在已发现的匈奴阿巴坎宫殿、伊沃尔加城遗址,具有中原建筑风 格,城中含有大量汉式物品和刻有汉字的文物,与匈奴民族的“逐水草迁移,无城郭常处耕田之业”习俗不符,可能是汉人工匠修建且为安置匈奴境内汉人上层人物的。

在汉人的影响下,匈奴的经济、技术文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不仅协助匈奴人穿井、筑城、治楼藏谷,必要时还直接参与作战。

匈奴曾多次攻克长城体系中的城鄣烽燧

长城并不是一条孤立的城墙线,而是由城墙、堑壕联结起来的若干城鄣堡燧、交通设施及交通通信工程等组成的国防工程体系,其起军事防御作用的主要为塞垣、城鄣和烽燧。

设于长城外侧的城鄣,往往是匈奴军进攻的重点。元光二年,汉武帝设马邑之谋,企图围歼军臣单于的十万骑兵,匈奴军队曾攻破了雁门的一个亭鄣,活捉尉史,并审问出汉军的具体情况。

“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这是匈奴军队攻陷孤悬塞外的汉军城鄣的又一例证。

烽燧,是负责发出烽火、狼烟警报的通信设施,兼有军事防御功能,出土汉简表明,每个烽燧的兵力仅为数人,比城鄣少得多因而承担着更大的被攻克的风险。

例如太初二年,儿单于消灭赵破奴所部后即“大入定襄、云中,杀略数千人,败数二千石而去,行破坏光禄所筑城列亭鄣。又使右贤王入酒泉、张掖,略数千人”。这次匈奴入侵边郡不仅劫掠了人口财物,还荡平了汉在塞外修筑的千余里亭鄣,显示了一定的攻城能力。

匈奴骑兵无法攻克北方边郡防御森严的城池

郡县制是秦汉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郡治、县城自然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地,周围有城墙环绕防卫。而据考古发现,相对于内地城市,北方边郡城市军事防御明显更为严密,城墙通常有为内外两道,将城市分为内城与外城,呈现出“回”字形或“目”字形,防御能力极为出色。

汉文帝时期匈奴大规模入侵事例共有三起,分别为公元前177年、前166年和前158年,这三次入侵事件中,匈奴骑兵对西汉北部边郡发动突然袭击时,确实可攻克部分城障和关口,抄掠地点应当以乡野为主,如中行说之言“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但入寇范围仅限于边境线一带,深入内地较少,当汉军主力逼近时,立即撤离至塞外。

汉武帝元光六年至元狩四年,双方的战事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匈奴贵族几乎年年挥师南下,袭扰北部诸郡县,西汉数名太守、都尉战死,文献并未记载是否有城市被攻克,不过元朔元年匈奴入侵渔阳的战例,却非常值得参考,匈奴打败了太守的军队,并围困韩安国部,军士死伤殆尽时为燕王所救, 韩安国列传则载“安国壁乃有七百余人,出与战,不胜,复入壁”《汉书》更是补充性地记述了“出与战,安国伤,入壁”,很明显,时任材官将军的韩安国亲自率军出击,战败负伤,退入壁中自保,虽只有七百残兵,匈奴人还是打不下来,让韩安国一直坚持等来了援军。

由此可看出匈奴军队虽然具有一定的攻城能力,但能力极其有限,连仅有700人防御的城市都无法攻克,只得转而掳掠渔阳郡的人民畜产,正是“利则进,不利则退”的体现。

总结:匈奴攻城能力有限,足以跨越长城,却无法攻克大型城市

在西汉与匈奴的军事对抗期间,由于汉地“亡人”传入中原的先进技术,匈奴军队确实有一定的攻城能力, 也有攻克汉军烽燧、城障的成功战例,但受限于草原社会的固有的经济形态,畜牧业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手工业生产在经济形态中不占主导地位,因而匈奴军队依然是一支带有浓厚草原特征的轻装骑兵部队,攻城战不是其强项,在突破西汉长城、烽燧等防线后主要劫掠乡野处,没有攻取县以上城市明确记载。

总而言之,匈奴军队虽然从汉地引入了一定的攻城器械和攻城作战技能,但对其攻城能力的提升十分有限,匈奴军队也就只能袭扰而难以强攻了。

#楚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