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的瑶族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沈佩英,绣着的布块纹路被她称为“拉手纹”。
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树妹在家绣花,身上穿的瑶族服饰也是自己一针一线绣出来。
邓生一妹是两位非遗传承人的徒弟,2017年在连南成立了自己的绣坊。
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树妹把汉字绣进挎包。
“反面挑花正面看”是瑶绣的一大特色。
瑶绣中抽象而棱角分明的几何图案。
7月24日,邓生一妹带着两名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向73岁的瑶族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沈佩英讨教瑶绣的知识。
“挑三压五挑三挑三压四挑三”,午后的阳光照进客厅,一块一尺见方的花布上,73岁的瑶族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沈佩英飞针走线。她戴着眼镜,低头绣着的纹路被她称为“拉手纹”。
瑶绣中抽象而棱角分明的几何图案,是瑶族历史文化的灵魂所在,从族群的源流传说,到迁徙故事,再到生活的见闻,都被一针一线绣进了瑶绣的图案中去。绣出这些图案的技艺,则是从外婆传妈妈,妈妈传女儿,口口相传,一代一代传承。但这种方式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发生了改变。沈佩英、张树妹等绣娘们通过培训班和中学的课程,培训了数百名连南绣娘和数千名瑶族青少年。
“姑娘不锈花,找不到婆家”
“姑娘不绣花,找不到婆家”,瑶绣曾经是瑶族女孩必须掌握的技艺。
68岁的瑶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张树妹,7岁时开始接触过山瑶刺绣。一开始是帮忙递针线、剪刀等等工具,后来开始正式学习刺绣的针法,练习刺绣衣襟花边、花带、脚绑等,她用了半年时间绣出了一条披肩。
张树妹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十字挑、平挑、斜挑……除了这些技法,她还需要牢记过山瑶的刺绣纹样:花卉、植物、民族图腾、生活用品等等,最常见的则是各类花卉的图纹。
到了十三四岁时,张树妹的刺绣技巧越来越成熟,渐渐掌握了过山瑶刺绣的各种花纹和图案。到了这个年龄段的瑶族女孩子,需要学会制作精美的刺绣花袋、香包、头帕、荷包等定情信物,送给心仪的阿贵哥。而为结婚准备的婚服,是张树妹用一年多时间一针一线绣了出来。
山上瑶寨生活贫苦,所见所闻也只在此山中。结婚后,丈夫进山打猎,妻子下田做活,仍难以维持生计。这些悲苦,张树妹不愿多言。略有闲暇,她就要坐下来穿针引线,缝制衣服。为丈夫绣出的服装,至今仍有几件保存在家里。
上世纪90年代,瑶寨整体往下搬迁到板洞牛塘林场,张树妹一家生活境况也逐渐好转。持家育儿之外,她的刺绣造诣更加精巧,亲朋好友、邻里同村都跑来向她学习。到了本世纪初,张树妹绣制的婚服,是当地姑娘们出嫁时抢着要的礼服,还被位于连南的中国瑶族博物馆收藏,作为过山瑶绣的代表作长期展出。2008年首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中,她的作品参赛获奖。
突破:困境中的传承
张树妹、沈佩英等老一代绣娘技艺愈发精湛的同时,瑶绣却遇到了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秀丽多姿的瑶绣,在“文革”中曾一度衰落。彼时“耍歌堂”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受到冲击,很多绣娘的瑶族服饰刺绣工艺随之尘封。“文革”结束后情况改变,但随着大批瑶族青年外出务工,瑶绣的传承逐渐出现断层。年轻人有的完全不会刺绣,多数人不愿再花精力和时间来提升刺绣技艺。
而瑶族刺绣之于瑶族人,不仅是一种生活技能,更是群体文化的灵魂所在。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瑶族人以歌舞和刺绣为载体,记录民族传说和历史大事。从族群起源,到经历劫难,再到生活点滴都被瑶绣用图纹记录下来。生长于崇山峻岭中,绣山水树木、花鸟鱼兽成图,是瑶人对自然感恩的表达。瑶绣的危机意味着瑶族历史文化传承的危机。
为此,连南加大了保护和推广力度,并为技艺优秀者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荣誉。排瑶“绣娘”沈佩英和过山瑶“绣娘”张树妹,分别被省命名为排瑶绣和过山瑶绣文化遗产继承人。
2007年,连南民族高中将瑶族民间刺绣和瑶族长鼓舞开设进校本课程,此后数年间,瑶绣课程被拓展到各中小学,包括沈佩英、张树妹在内的一批“绣娘”,定期会到附近的学校传授刺绣技艺。2010年,连南还成立了广东瑶绣坊作为瑶绣文化产业的培训基地,培训瑶绣技艺师,再由她们传承技艺给更多绣娘。
创新:两代绣娘的改变
今年47岁的邓生一妹正是瑶绣推广的受益者,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她跟随丈夫在板洞水电站工作时,就曾向张树妹学习过山瑶刺绣。后来她又拜沈佩英为师,继续学习排瑶刺绣的技法。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她曾前往广州参加苏绣、广绣的培训班。2017年,积累了一些客户资源的邓生一妹成立了自己的绣坊。
老一代的绣娘逐渐老去,瑶绣发展的担子落在了年轻一代绣娘的身上。为了让瑶绣被更多人接受,她们尝试加入不同的元素和技法。
瑶族的历史也在瑶绣里更新。邓生一妹在还没有绣完的一幅作品里,尝试着把过去瑶寨里熏干腊肉的器具变成几何图案。瑶族人已经迁出了深山的瑶寨,很多习俗、物件在过去的二十年来变成了历史。很多绣娘想把这些新的历史绣进瑶绣中,邓生一妹在绣娘朋友中率先拿出了成品。
邓生一妹仍然经常到张树妹和沈佩英家中讨教技艺,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瑶绣吸引。7月中旬的一天,平时在县城帮儿女带孩子的张树妹回到老家,刚好遇到邓生一妹带着两名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向她讨教过山瑶刺绣纹路和图案的意义。这些承载历史文化的图案,年轻一代的绣娘中,仍然很少有人能够完全掌握。(记者 毛远策、邱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