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巷里,几乎每坎店面都打出“古街改造”的促销标语。
正在施工的庙前街
大路巷入口正对着文献路步行街。
庙前街上已完成修缮改造的“样板”店面
2017年6月,莆田市启动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新编制,划定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总面积为61.71公顷。2019年3月,莆阳宋城元宵庙会在庙前、县巷等6条古街举办,重现千余年前的莆阳宋城繁荣景象,引万人空巷。同年10月,莆田宋城古街正式更名为兴化古城,制定了3年期、投入3.2亿元的修缮及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方案。2020年9月底,一期工程庙前街、坊巷两条古街修缮工程即将竣工。
作为古城中心,落槌改造后的古街将如何呈现千年莆阳社会、文化、商业圈的历史印记?老莆田人能否接纳古街新容颜?居住在老街里的原住民、商户们是否能适应新生活圈、新商圈?关于古街的种种“惑”与“盼”,答案或许近在眼前。
出售?长租?
民间有个说法,按照服务性行业自发逐步形成的大路、县巷、后街、衙后、庙前和坊巷6条古街才是老莆田人心中的“城里”。买家具、手工艺品来衙后街,买衣服去大路(大度)巷、坊巷,买吃的和纺织品上庙前街,买文房四宝、字画装框去县巷。但时至今日,几十年来没有迭代更新的古街已呈现出老旧商住杂乱混居,传统行业和新业态崛起间的割裂状态。
改造,势在必行。既要考虑古街本身的历史定位、风骨风貌的修缮和留存,也要考量世代沿袭下来的古街生活气息不能改得荡然无存,还要从长远着眼,是否有利民生。
政府之困,不仅在于举棋落子的决策上。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指挥部工作人员许美东从2018年就开始参与古街改造项目,他坦言,项目之难之繁,让改造之路推进的每一步都慎之又慎。
摆在指挥部面前的首个难题就是群众工作。“一是产权复杂,古街年代久远,产权分散、部分产籍信息不清等让征迁工作进展缓慢。大一点的老宅,户主多到40余户,全部谈一遍下来就要个把月,签一户有时候要谈三四轮。”许美东说。
再者,老街改造,不仅改“面子”,还涉及“里子”问题。作为莆田建制沿革缩影和千年古城核心中枢,古城旧街纵横相连,明清古建筑连成一片,许美东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造工程涉及程序报批、工艺风貌、建筑施工、资源资金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慢慢用时间换空间。”
政府牵头,群众当角。经过十数年的铺垫,大部分古街居民还是选择交出房子跟着时代走。数据显示,政府提供的长租、自主经营、以修代租三种群众私产处置方案中,75%以上的群众选择长租给政府,由政府出资修缮;15%的户主选择按照规划要求自主出资进行修缮。选择稳赚不赔的出租模式,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离去?转型?
“古街改造,亏本清仓”“合同到期,清仓特卖”“拆迁大处理,全场10元起”,随着庙前、坊巷两条古街改造工程的推进,相邻的几条街商店相继出现了“抛售潮”。为了抢客源,经营着两家店铺的老陈用5元一件儿童睡衣的亏本方式招揽客户。“还是没有人。”老陈说,“看看这条街要怎么改造,我也跟着开什么店,早就想转型了。”
3月1日,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开启,这意味着,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古街改造风貌和改造后的古街运营模式两大难题终定稿。依托莆田古建筑专家学者从历史角度考量,在保留古街原有格局基础上,沿街铺面根据各坎门店特色用原材料修缮“复古”。“软装”部分,北京某专业古街运营团队在几个月的驻点考察后也提交了商业规划书。
眼下,摆在老租户老陈面前的选择题来了,古街改造后要不要继续租店面,跟上“新街”后要继续老本行还是跟着改行?老陈的疑惑,整条街的店主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答案。但这份神秘的商业规划书已经让各商家蠢蠢欲动。“有专业的运营团队,做出莆田版的‘三坊七巷’,那还是想继续租的。”“古街背后有大片的古民居和丰富的历史遗迹,有文脉支撑的古街,无疑是莆田文旅第一大IP,很期待古街正式开放的这一天。”
经过半年的修缮,庙前街、坊巷两条街区的改造工作即将收尾,十来间“样板”店面也揭开面纱,榫卯木构、红砖墙、飞檐、插板门、六角地砖等元素还是熟悉的“兴化味”。老莆田的“木坛子”要装什么口味的“新酒”?从流出的古街改造效果图来看,修旧如旧的历史肌理感在,具体经营思路则要交给下一棒的运营团队。许美东说:“哪些商家能入驻,也会有一定筛选,尽量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莆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