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广州力争5年内实现小雨不积水 大雨不内涝

2020-09-03新闻12

■8月26日傍晚,一场暴雨致广州部分路段出现积水。新华社发

广州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荣,城市排水系统伴随城市而生,与市民群众生产生活、城市安全运行息息相关。9月2日,记者从广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广州目前已落实防洪排涝专项规划,力争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妥善处置超标准降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治理目标。

■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通讯员 赵雪峰

原因:降水集中 部分城区地形复杂

水安全是城市首要安全。广州历来高度重视做好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和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广州逐渐形成了较完善的排水系统,但是,为什么广州年年整治仍年年内涝?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主任陈晓宏教授分析认为,广州城市内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广州市全年降水集中在汛期。地势北高南低,易受天文大潮、台风雨和风暴潮“三碰头”侵袭。尤其是中心城区,既要承泄北部山溪性河流的洪水,又常常遭遇外江高潮顶托,地势低洼的老城区犹如“锅底”,潮位高时内河涌自排能力不足。

其次,城市高密度高强度开发,改变了原有的山水格局,自然排水蓄水能力下降。大面积硬底化导致雨水下渗能力降低,河、湖、洼地等调蓄空间逐渐被侵占,暴雨径流和河道洪峰流量增大,内涝隐患加剧。

再者,广州人喜欢择水而居,随着城市化发展,早期河涌两岸开发建设经常发生缩窄河道断面的行为,沿河兴建的桥梁、涵洞设施也会影响河道行洪能力。

此外,近年来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加剧,导致突发性短历时强降雨更加频繁、强度更大,极端暴雨天气频发,超出城市的应对能力。

治理:实行最严格源头管控措施

广州市水务局冯明谦总工程师表示,目前广州排水防涝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建立了蓄排结合的防洪排涝体系,能有效应对标准范围内的降雨,但目前还存在建成区部分区域地面高程偏低等问题,在珠江高潮位遭遇强降雨时,雨水不能自排,容易形成内涝。

在设施建设工作方面,广州已完成珠江堤防达标提升建设182.26公里,占总建设任务的99.68%,珠江广州防洪(潮)标准达到200年一遇。

完善排水单元内排水设施,确保雨污水各行其管道,实现雨污分流。目前,全市排水单元达标率达到41.79%以上。同时,着力推进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

在设施运营调度方面,广州加强排水设施养护管理。今年以来,全市开展“洗河”981条(次)、清理垃圾杂物约2.03万吨;完成“洗管”约4396公里、“洗井”约13.8万个,清疏管网约1.3万公里,有力保障了管网设施的排水通畅。

冯明谦表示,下一步,广州将把城市洪涝治理纳入“十四五”规划,作为重要内容和重大工程抓实抓好,从根本上提升羊城防洪排涝基础能力。实行最严格源头管控措施,到2025年实现40%建成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

建议

发挥人工湖调蓄能力

城市洪涝是个“系统性疾病”,所以治理也应该系统性治理。陈晓宏教授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规划、建设、交通、水务、园林、环境、城管、应急等部门大家一起来,从源头管控、补齐短板、应急保障三方面采取措施,降低城市洪涝风险。

“近些年,我个人认为人工湖在防涝的作用没有以前明显了。”陈晓宏建议,未来要进一步发挥人工湖调蓄能力,对麓湖,荔湾湖,流花湖和东山湖淤泥进行清淤,加深湖深,暴雨前适当降低景观水位,增加调蓄能力,同时对周边片区实施雨污分流、合流渠箱改造,下雨的时候雨水直接排入人工湖,不用担心水质变差。

数据

每年平均21.3轮暴雨

发布会上,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岳炎介绍,广州洪涝灾害有3个特点。第一,每年平均发生21.3轮暴雨,多数伴有原生和次生的灾害。暴雨时间主要集中在汛期。第二,根据统计,每年平均有2.5个台风登陆或者严重影响广州。年均0.7个台风直接进入广州境内。第三,全市中小河流每年平均发生3到5场洪水,增江、流溪河平均每3到5年出现一次规模洪水。

#洪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