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马山茶香】乡村振兴靠龙头 红军茶变致富茶

2020-09-03新闻21

从广东省梅州城区向北驱车41公里,穿过蜿蜒高深的莲花山脉,就到达了位于丰顺县最北部九龙嶂、北山嶂山区腹部的龙岗镇马图村。初夏时节,这里洁白的梧桐花如云如雪,层层叠叠的茶山香飘十里。

有着“千米高山、百年茶树”美称的马图村地处平均海拔800米以上的粤东高深山区,种茶历史有着300多年,被誉为“梅州高原”。清新的空气,清澈的山泉,黄红沙壤土,山高林峦茂密的植被,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的马山茶,还有着红色的革命基因。

“采茶不忘朱军长,当年带军过山洼;赠给井冈茶种子,井冈精神播万家;井冈山茶细播下,绿色茶苗遍山野;红军哥哥回来吧,敬您一杯马图茶……”民歌《敬您一杯马图茶》在村民中口口相传,1929年红四军军长朱德率领3个纵队6000多人,由闽西向东江梅州地区挺进,抵达马图。听到当地涩茶难卖,人民生活艰苦,朱德便将一大袋从闽西准备载到井冈山的茶种留下,赠给当地茶农。于是,马图村便有了“红军茶”。

但好山好水好茶,却带不来好日子。苦于“一山放出一山拦”的阻隔,马图村地处偏远高寒山区,村里通往县城仅有一条42 公里长的沙土路。有好茶叶却没有好销路。2003年马图村被列为广东省级贫困村,村集体年收入不足万元,村民不得不纷纷外出务工。

要致富先修路。2004年,得益于国家“村村通”公路的工程,这条沙土路被修成3.5米宽的硬底水泥路。正是这条水泥路,送出了富村民的茶叶,也迎来了强产业的龙头。

200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村民饶富强回村创办茶企。饶富强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现代农业”,于是他成立了广东龙岗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步,饶富强将改良的种植管理技术带回村里,带动农户规范化种植茶叶。“以前马图‘一来三补’,来一趟要补精神、补腰骨、还要补轮胎,可见交通条件多么不变。路好走了,才能引来人才,留住人才,慢慢‘空心村’变成了‘回流村’。”饶富强说,传统种植方式粗放,大家各自为战,公司便和茶农签协议,提供种植和技术指导,建设生态茶园基地,实行有机种植管理,还向茶农收购茶青,提高茶叶品质和拓宽产销路子。

茶叶质量保证了,第二步就要打响品牌。“上世纪90年代,挑着茶叶要走8个多小时到镇上卖,一斤就卖几块钱,好些的也只能卖二三十块钱。有了‘马图茶’品牌以后,一斤茶能卖到80 块钱了。现在名气响了,价格能卖到一斤200块钱左右,还不愁销路。”今年77岁的村民饶芦源家里世代种茶,以前纯靠手工,产量低,现在购置了现代制茶机器,儿子接了他的班,产量销量都上去了。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振兴。马图村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在“马山”“马图”等茶叶龙头企业带动下,马图茶叶的种植从零散、无序到规模化、标准化,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的产业路、致富路。

饶富强的马山生态茶园有4000多亩了,投入了8000多万元,“下一步要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向一二三产业交融的产业园方向发展,把马图茶真正做强做大。”

在马山茶叶的带动下,马图村的经济活起来了。到2019年,马图村共有870户茶农,茶园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量约48万斤,年产值8000多万元。仅茶叶一项,全村年收入超10万元的茶农达到80户,全村人均年收入1.5万元、比2007年翻了10倍,还带动了周边多镇进行茶叶专业化种植,“红军茶”成为了真正的“致富茶”。

今年的春茶采摘接近尾声,村委主任饶富活仍在自家茶园忙活。他既是党员干部,也是种植大户,种有茶园约25亩,年产值超过10万元。“我是土生土长的马图人,还是一名党员,不管是在种茶方面,还是在村子管理方面,都要给大家带好头。” 饶富活介绍说,马图村“两委”7名干部里,有5名是党员干部,有4名是村里的茶叶种植大户,每年茶叶产出在几百斤以上,党员的致富带头作用明显。

“每天早上六点,一家老小一起上山摘茶,中午就在山上搭的铁皮寮里煮饭吃,大概到下午六点回家去,趁着新鲜赶紧炒制加工,一天能做出六七斤茶叶!”说起茶叶,马图村村民胡碧云难掩得意神色。

从最初挑担走路、到后来骑摩托车,直到现在开汽车上山采茶,这个传承了几代人的“绿色事业”,让她一家日子越来越红火。

如今的马图村换了新颜,家家户户门前或放着大锅、或摊着茶叶,不时飘来阵阵茶香。这一片片茶叶承载着茶农梦想、承载着红色记忆,成为了强村富民的产业,成为了凝聚人心的纽带,让曾经的贫困村走上了小康路。

#贫困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